偷懶之後,我們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了,我們就會痛悔虛度一生。隻有戰勝懶惰,我們才能做時間的主人,從容不迫、豐富而多彩地度過一生。6.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無邊的
一切東西都可以滿足,金錢,住房,汽車,享樂……隻有讀書和學習不可以滿足。學習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孜孜不倦的過程。初學之時,隻得毛皮,總覺得簡單易行。待更深一步,探得精髓,才知道博大精深。亞裏士多德曾說過:“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學習猶如駕著一葉輕舟在知識的海洋中漂浮,你看不到停靠的邊,但可以欣賞海天的一色美景。
徐特立說:“任何一種容器都裝得滿,唯有知識的容器大無邊。”
一位禪師讓徒弟裝來一壇石子,徒弟裝了一壇石子回來,禪師問徒弟:“裝滿了嗎?”徒弟說:“裝滿了。”禪師拿些細沙順石縫倒滿後又問徒弟:“這回滿了嗎?”徒弟說:“這回真滿了”,禪師又取些水倒進去很多,滿了後問徒弟:“現在滿了嗎?”徒弟說:“真的滿了。”禪師又將一些幹土放進去,吸水後又放進好多,禪師又問:“這次真的滿了嗎?”徒弟不敢回答了。禪師又說:“我還可以倒些水進去,它可能在今天真的滿了,可到後來幾天你再來看它就會空下去很多,因此我告訴你,它永遠都不會滿的。”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裏,你今天覺得很實用的學問在明天一覺醒來時可能就被淘汰,在日新月異的知識翻新過程裏,任何自滿情緒都是導致失敗的不良因素,必須戒除這個不良心態,營造一個永遠渴求新知識的積極學習心態,才是正確的態度。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無邊的,切記不要自滿,默默地埋頭苦幹,才能攀登上高峰,一覽眾山小;隻有不自滿,才能領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心境。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大學期末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台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做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他們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因為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要求隻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衝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隻有五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臉上的笑容更加擴大了。
三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恐懼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試卷,麵對著整個班級。
他俯視著眼前那一張張焦急的麵孔,然後問道:“完成五道題目的有多少人?”
沒有一隻手舉起來。
“完成四道題的有多少?”
仍然沒有人舉手。
“三道題,兩道題?”
學生們開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那一道題呢?當然有人完成一道題的。”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試卷說:“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他說。“我隻想要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學習,關於這項科目仍然有很多的東西你們還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普通生活實踐相聯係的。”然後,他微笑著補充道:“你們都會通過這個課程,但是記住——即使你們觀在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教育仍然還隻是剛剛開始。”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隻有謙虛不自滿的人才能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才能走向別人到達不到的成功之路。而那些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有人說:“我已經有了夠花幾輩子的錢,我幹嗎還要讀書學習?”當然,你可以不讀書了,但你今後的人生必定是庸人的人生,愚人的人生。宋人王安石說:“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這個“貴”,是指氣質的高貴,人品的高貴。你願意當一個沒有知識修養的土財主嗎?
成功者和失敗者在人生中最主要的差別就是:成功者始終都在用一種最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以最樂觀的態度去思考,用思考和學習的經驗去控製和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敗者則相反,他們並不把過去的失敗作為一個學習的過程,而是消極地怨天尤人、不思進取。因此,不善於學習的人是不會成為成功者的。
有人常常抱怨,不成功都是上天不給機會,環境沒給造就良好的條件。很多人在這些理由下就不再去學習,而是得過且過、在滿足現狀中浪費著時光。可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樣走,自己有著決定權,如何把握,那就看你在生活中的學習態度了。學習——這個概念應該是廣義的,不是狹義地指在學校到課堂照本宣科地學習,也不是辦培訓教員找模範的示範性的教條主義學習。
學習指的是什麼呢?又需要什麼條件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呢?首先,學習機會是廣泛的,包括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有可學的東西。要從生活中學到東西,就要具備一種謙虛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心理悟性。俗話說:“水滿則溢。”以一種空杯歸零的態度,你還能有什麼學悟不到的呢?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你想學,在乞丐那裏都有值得你學的東西,不想學的話,即使在哲人麵前,你也會有副不可一世的傲氣。因此,學習的過程,應是一種永不滿足的求學狀態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在為自己的成功拚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巔峰上風光一下。但很多的實例證明,成功的路隻有一條,那就是學習,而這條路的確擠得很,而且成功者們認為,根本沒有成功者的捷徑,隻有這條向遠方無極點伸延的路。從根本上說:隻有走在前麵的才是成功者。在這條路上,沒有以文化知識、實踐知識、修養素質以及各種自我條件組合的能力和基本功的話,很容易在路窄的時候被人擠下去。在這條路上,人們都形跡匆匆,有很多人就是在稍一回首品味成就的時候被別人超越的。因此,有位成功人士的話很值得借鑒:“成功的路上,沒有止境,但永遠存在險境;沒有滿足,卻永遠存在不足;在成功路上立足的最基本的根本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該給自己製定一個學習目標,比如根據時間和其他條件,可以在多長時間自修完什麼課程,聽哪方麵的課程輔導,每天給自己多長的看書時間。
要做好這些,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7.世上無難事,隻怕工作狂
任何一個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隻有那些熱愛自己事業,對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全身心地投入的人,才會獲得人生的成功。
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奇跡的日本人有這樣一句名言:世上無難事,隻怕工作狂。形象地闡明了敬業和成功之間的關係。
敬業,往往意味著對事業的全身心的投入,意味著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意味著長時間的艱苦勞動,意味著可以接受前進中任何障礙的挑戰。敬業,還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去,隻有那些熱愛自己事業,對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全身心地進行投入的人,才會獲得人生的成功。
著名的女指揮家張培豫就是這樣一位全身投入於音樂之中的成功者。然而,也正是敬業的精神的習慣才造就了她本身。
張培豫是一位世界馳名的著名指揮家。在西方樂壇上,指揮這一行業是男士的世襲領地。張培豫卻靠著超凡的實力打入歐洲樂壇,並出任德國卡塞爾歌劇院的首席指揮。
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稱張培豫為“與生俱來的指揮家”。他說:“我認為她在音樂上有無限量的才華和能力,並有足夠的音樂經驗足以領導一個高水準的樂團。”指揮家小澤征爾、馬澤爾·羅林也極其稱讚她很有才華。
張培豫極其敬業,她的敬業精神是出了名的,她曾創下一個月內指揮三場高水平的音樂會的記錄,也曾在不到半年內指揮過八場演出。
《人民音樂》雜誌的一篇文章形容她:像一架上滿發條的鍾,在不停地轉著、走著。
張培豫對樂隊要求以嚴格而聞名,但她最苛刻的還是自己。她有一種為了藝術可以不顧一切的精神。
青年時代的張培豫隻是台灣省的一名鄉村女教師,她因調教有方,率團三次奪取台灣中部小學合唱比賽冠軍而小有名氣。一次演出前,她摔傷了,醫生囑咐她必須靜養,她卻堅持打著石膏參加了排練和演出。一位觀看演出的台灣教育獎學金評委目睹此景,深為感動,極力為她申請赴奧地利留學的獎學金,使她實現了到音樂之國求學的夙願。
張培豫的敬業精神,不僅為她贏得了走向音樂事業的重要機遇,也是她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
在北京指揮貝多芬專場音樂會之前,她突然生病了,大家都擔心她是否會推遲演出,熟悉她性格的大提琴家司徒誌文卻說:“隻要不倒下,她會不顧一切地堅持演出。”
果真,她最後如期而至,並且執棒的曲目還是力度最大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
一個月後,在指揮另一場演出時,上台前她一直頭疼,吃了幾片止痛藥,她就又出現在指揮台上。她說:“本來我可以節省點兒力氣,但我對音樂一向是全力以赴。”
張培豫曾對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
“音樂與我的心結合在一起,它是從我的心裏流出來的,是我的肺腑之言。……當我把音樂作好,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滿足,這是我生活的目標,也是我從事指揮的意義所在。”
“我熱愛音樂,太熱愛了!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可以超越它,也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情能夠讓我如此投入。哪怕我走得再艱辛,我也不會放棄。”
這一番肺腑之言的確能引起我們的沉思。
張培豫的敬業習慣使她從一個普通的鄉村女教師登上了德國卡塞爾歌劇院首席指揮家的寶座。這其中,對音樂的忘我精神,和音樂融為一體,並為了音樂可以犧牲自我的精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是她的全部,她的一生就是一場接著一場的精彩的音樂會。在張培豫的人生當中,成功的素質便是敬業習慣。
8.守住“勤”字,忌掉“懶”字
古訓曰:勤者可成事,惰者可敗事。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
一項事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付出,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回報你。如果以勤付出,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所以,某種意義上講“成事在勤”實不為過。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就立誌當孔子的人。在他讀書時,一天上午,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徒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不大的天井裏,歡聲笑語,沸沸揚揚。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呢!從此,先生更對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讀到這句話時,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滿懷雄心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高高在上的聖人其實並非可望不可及。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頂。“一覽群山小”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亦是由勤奮的習慣得來的。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聯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不管你是一個凡人,還是一個聖人,勤奮的習慣在你走向成功的努力過程中,始終不可缺少。
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任何一個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給人留下一個實在的形象,給自己的成功增添一份夯實的基礎,從實際出發,對自己負責。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製作課,老師要求每個人做一件小工藝品。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把他們的製作拿出來,一件一件地檢查。當老師走到愛因斯坦麵前時,他停住了,他拿起愛因斯坦製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問愛因斯坦:“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以響亮的回答告訴老師說:
“有!”
然後,他又從自己的小桌裏拿出了一隻板凳,對老師說:“這是我做的第一隻。”
一個並不手巧的人最後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不巧的手因勤奮而顯得舉足輕重。
自身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奮的習慣。自身之拙,可能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但偉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礙後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麼大的障礙也會被我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奮一點點的挖掉,如果我們始終不放棄理想的話。勤奮麵前,再艱巨的任務都可以完成,再堅定的山也都會被“移走”;凡事隻有踏實勤勞,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懶惰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會流露出來。所以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時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謀事忌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