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勇於嚐試,方法總比困難多(1 / 3)

在英文裏有句話,是說上帝每製造一個困難,就會同時製造3個解決它的方法來。所以,世上隻要有困難,就會有解決的方法。隻要你常折騰,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而且“方法總比困難多”。

1.方法總比困難多

在英文裏有句話,是說上帝每製造一個困難,就會同時製造3個解決它的方法來。所以,世上隻要有困難,就會有解決的方法。而且“方法總比困難多”,隻是你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而已。

水龍頭漏水,自然有解決的方法;自行車輪胎跑氣了,自然有解決的方法;電視機的質量不好,自然有解決的方法;你銷售成績不好,自然有解決的方法。同樣,你的收入不高,自然有解決的方法;你的技能不夠好,自然有解決的方法。問題是你怎樣去麵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是怨天尤人、怨老板、怨同事、怨客戶、怨工作太難、怨報酬太低,還是積極麵對主動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困難。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遇到過無數困難,但沒有放棄自己追求的目標,他堅信總有辦法解決這無數困難,所以他一再堅持實驗,經過了一千多次的逾越難關,終於發明了電燈。王永慶在早期賣米時,營業額一直上不去,但他不氣餒,他堅信總有辦法,他主動送米上門,並記下每戶有多少人口,這次送的米大概在多少天後會吃完,然後再去送。他還記下每戶人家發工資的時間,到時候去收米錢。

窮人和富人的距離,不僅體現在順境的時候,關鍵是體現在逆境的時候。

窮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自己身邊所有的“不”,總是不住地問天問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

什麼事情都一樣,它的出現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總之,就是上帝也無法阻止事情的發生。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你問一萬個為什麼也與事無補,哪怕你永遠地問下去。

窮人在逆境中,多數會選擇放棄,退回他以前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回到他原來的老路上去。不為別的,隻因為那裏安全,沒有風雨。因此,他的一生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富人在逆境中,多數會選擇逆流而上,他們會在挫折和逆境中積極地尋找機遇。他們知道,上帝能給他們一個“不”,同樣會給他們一個“是”。而且那個夢寐以求的“是”,就在那個“不”的不遠處,隻要他們去等待,去發現,去改變,就會找到那個驚喜。

富人在逆境中的心態是積極的,樂觀的,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克服困難上,而不做它想。他也知道,這個時候,想的越多,自己的麻煩就越多。

富人在關鍵的時候,總是比窮人多堅持三秒,多走半步。也就是這三秒,也就是這半步,形成了窮人和富人現實生活中的巨大反差。

普魯士國王率大軍與英格蘭軍隊激戰,結果被對方打得狼狽逃竄。鑽進一所隱蔽的老宅,國王灰心喪氣地往幹草上一躺,不由得陷入極度的悲哀之中。就在瀕臨絕望的時候,他看見一隻蜘蛛在那裏結網。為了轉移一下注意力,他揮手抹掉那個蜘蛛網。

然而這一人為的破壞,沒有動搖蜘蛛結網的意誌。好像那倒黴的事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一樣,蜘蛛又忙碌起來,沒用多長時間就織好了另一張蜘蛛網。軍隊接連打了6次敗仗,國王已經準備放棄戰鬥,由此他捫心自問:“假如我把蛛網破壞6次,不知這隻蜘蛛是否會放棄努力。”

一次又一次,國王接連毀掉了6張蛛網。那隻蜘蛛再一次出發,毫不氣餒地又去織第七張網,並且如願以償地完成了。國王從這件事中獲得激勵,決心重整旗鼓,再次和英格蘭人決一死戰。經過極為縝密的準備,他重新聚集起一支軍隊,終於打贏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從英格蘭人手中奪回了失去的領土。

別人放棄,自己還在堅持,他人後退,自己照樣前進,看不到光明和希望,依然努力奮鬥,這種人往往是成功者。

希拉斯·菲爾德先生退休時已經積攢了一大筆錢,然而這時他又突發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鋪設一條連接歐洲和美國的電纜。

隨後,他就全身心地開始推動這項事業。前期基礎性工作包括建造一條1000英裏(約1609公裏)長、從紐約到紐芬蘭聖約翰的電報線路。紐芬蘭400英裏(約644公裏)長的電纜線路要從人跡罕至的森林中穿過,所以,要完成這項工作不僅包括建一條電報線路,還包括建同樣長的一條公路。此外,還包括穿越布雷頓角全島共440英裏(約708公裏)長的線路再加上鋪設跨越聖勞倫斯海峽的電纜,整個工程十分浩大。

菲爾德使盡渾身解數,總算從英國政府那裏得到了資助。然而,他的方案在議會遭到強烈的反對。隨後,菲爾德的鋪設工作就開始了。電纜一頭擱在停泊於塞巴托波爾港的英國旗艦“阿伽門農”號上,另一頭放在美國海軍新造的豪華護衛艦“尼亞加拉”號上;不過,就在電纜鋪設到5英裏(約8公裏)的時候,它突然被卷到了機器裏麵,弄斷了。

菲爾德不灰心,進行了第二次試驗。在這次試驗中,在電纜鋪好200英裏(約322公裏)長的時候,電流突然中斷了,船上的人們在船板上焦急地踱來踱去,好像死神就要降臨一樣,就在菲爾德先生即將命令割斷電纜、放棄這次試驗時,電流突然又神奇地出現了,一如它神奇地消失一樣。夜間,船以每小時4英裏(約6公裏)的速度緩緩航行,電纜的鋪設也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進行。這時,輪船突然發生一次嚴重傾斜,製動器緊急製動,不巧又割斷了電纜。

但菲爾德並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他又訂購了700英裏(約1126公裏)的電纜,而且還聘請了一位專家,請他設計一台更好的機器,以完成這麼長的鋪設任務。後來,英美兩國的發明天才聯手才把機器趕製出來。最終,兩艘船繼續航行,一艘駛向愛爾蘭,另一艘駛向紐芬蘭,結果它們都把電纜用完了。兩船分開不到13英裏(約21公裏),電纜又斷開了;再次接上後,兩船繼續航行,到了相隔8英裏(約13公裏)的時候,電流又沒有了。電纜第三次接上後,鋪了200英裏,在距離“阿枷門農”號20英尺(約6米)處又斷開了,兩艘船最後不得不返回到愛爾蘭海岸。

參與此事的很多人一個個都泄了氣,公眾輿論也對此流露出懷疑的態度,投資者也對這一項目沒有了信心,不願再投資。這時候菲爾德先生,如果不是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是他天才的說服力,這一項目很可能就此放棄了。菲爾德繼續為此日夜操勞,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決不甘心失敗。

於是,第三次嚐試又開始了。這次總算一切順利,全部電纜鋪設完畢,而沒有任何中斷,鋪設的消息也通過這條漫長的海底電纜發送了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電流又中斷了。

好一個菲爾德,所有這一切困難都沒嚇倒他。他又組建一個新公司,繼續從事這項工作,而且製造出了一種性能遠優於普通電纜的新型電纜。1866年7月13日,新一次試驗又開始了,並順利接通,發出了第一份橫跨大西洋的電報!電報內容是:“7月27日,我們晚上九點達到目的地,一切順利。感謝上帝!電纜都鋪好了,運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爾德。”

命運全在搏擊,堅持就是希望。對於意誌堅強的人,隻要咬緊牙關,任何困難哪怕是死神都不會懼怕。

2.永遠不說不可能

年輕沒有失敗,因為年輕,永遠不說不可能。挫折絕不等於失敗。遇到困境,要勇於麵對它,並且戰勝它,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我們應當明白,任何成功的人在取得成功之前,均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失敗。愛默生說過:“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軟弱,直到我們被戳、被刺,甚至被傷害到疼痛的程度時,才會喚醒隱藏著神秘力量的憤怒。偉大的人物總是願意被當做小人物看待,當他坐在占有優勢的椅子中時,才昏昏睡去。當他被搖醒、被折磨、被擊敗時,便有機會可以學習一些東西了。此時他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他的剛毅精神,他會了解事實真相,從他的無知中學習經驗,治療好他的自負精神病。最後,他會調整自己並且學到真正的技巧。”或許我們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擁有偉人的精神,經曆過挫折,但永遠不說不可能。

愛迪生經曆過一萬多次的失敗,才發明了燈泡。而沙克也是在試用了無數介質之後,才培育出小兒麻痹疫苗。斯巴昆說:“有許多人一生之偉大,來自他們所經曆的大困難。”困難之下,我們覺得就要失敗了,永遠不可能成功了。但是有太多的例證告訴我們事實恰好相反。

溫特沃斯·米勒在讀小學的時候,曾經跟他的父親一起觀看過一部反映“二戰”的影片,從此他愛上了演員這個職業,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他選擇進入好萊塢做一名演員。然而剛開始的一些年裏,沒有一家劇組給過米勒機會。他常常需要幫別人幹雜活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在多年的曆練中,他更加深深地明白了什麼是生活,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是的,一個經過十年還在守著一個夢想,可是卻看不到希望的人的確少見,甚至有人勸他離開好萊塢。終於,2003年,他出演了《人性的汙點》,他和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分別飾演了科曼·希爾克這個人物的青年和老年。本以為憑借這個角色,他的人生會出現轉機,可是到最後,他還是陷入了天天試鏡的困境之中。這時候,一向支持米勒的老父親,也開始勸他別做夢了,也許演員這個職業不適合他。

然而,米勒說什麼也不肯放棄,他堅信前麵一定有亮光,他的心中一直存有夢想,他不相信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也許命運之神正是因為看到了他的不肯放棄,才終於衝他揮了揮手。最後,他在《越獄》中出演了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米勒一夜之間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男演員。那漫長的十年堅守,終於換得了最後的成功。

在米勒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三個字,在他的心中,一直存留著自己最初的夢想,這讓我們深深欽羨。或許應當說,逆境與憂苦,能將我們的心靈炸破。在那炸開的裂縫裏,會有豐盛的經驗,新鮮的歡愉,不息地奔湧而去。有太多人不到窮苦潦倒,不會發現自己的力量。某些“災難”的折磨,足以助我們發現“自己”。被人譽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困苦,後來雙耳失聰,然而,他勇敢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第五交響曲”,這正如他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貝多芬,可是靠我自己。”今天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個“不可能”怎麼會出現在貝多芬的身上,然而事實是無法更改的。貝多芬在他短暫的生命裏,向我們詮釋了一種執著,一種永遠向困難說“不”的傲氣。他隻朝著夢想,向著夢想,積極、不知疲倦地行動,行動。

年輕的我們,明白生活中的那些堅毅,那些付出,那些暗夜裏追問和猶疑,都不能阻止夢想的生長,因為有夢想,因為相信自己不可能永遠活在黑暗中,我們才會奮力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付出光陰,付出努力,甚至付出生命,這種付出,代表的是最高貴的靈魂追求,代表著最向上的心理定位。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人的一生中不論經過多少的痛苦,多少的失敗,但是隻要最終是成功的,這一切其實又算得了什麼呢?把因挫折沮喪帶來的不快樂、把“不可能”之類的言辭丟掉吧。年輕的我們,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永遠不說不可能。

3.點燃心中的激情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沒有強烈的進取心,如果沒有對夢想那衝動的想法,沒有“非此不可”的人生追求,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我們的生命裏,需要有很多的“火焰山”,那裏能噴發出熱情、激動、興奮、衝動等情緒。我要揮灑臉上的汗水,我要創出生命的奇跡。這樣的心理定位應當就叫做激情。

激情應當建立在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上。還記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的中國女子排球隊嗎?她們在比賽中總是那麼的激動,興奮。她們會為一個成功的扣球而欣慰,也會為一次失敗的防護大聲討論。她們揚起自己的雙臂,跳動著自己的身軀,一次次地顛起了那個彈性十足的排球,也顛起了自己的青春和激情,顛起了自己的光榮與夢想。那是為金牌爭奪的揮舞,她們密切協作,互相鼓舞,高度注意,積極防守,這是被點燃激情的跳躍,揚我中華體育之威的壯烈情感。她們盼望著在領獎台前,奏起那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她們期待著證明自己。是的,是那點燃在心中的激情讓他們奮力地拚搏,並且一次次地取得了成功。

女排姑娘們在比賽場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訴說著一種無法遏製的情緒,這種情緒就是激情。有激情,才能創造生命的奇跡。很難想象,一個總是嘴上說著自己的夢想,卻永遠沒有完成的衝動的人,會取得什麼成就。

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的導演中的佼佼者。他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活著》《英雄》等重要作品以及在中國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的精彩開幕式的精彩導演會被永遠地載入史冊。張藝謀的理想是當導演,他能一次次地創新,一次次地超越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眾所周知,張藝謀注重電影中的畫麵,那些畫麵有鮮明的色彩感,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比如紅色,就是其中的主色調。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等都有大麵積的紅色調。紅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就代表著一種激情。紅色是一種讓人奮進的、熱情的顏色,細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裏麵少不了激情的推力。張藝謀有拍電影的夢想,他願意為電影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他的心中時時奔湧著激情——創作的能量,這種激情指引著他繼續進步著,追求著。藝術家創作需要靈感,靈感一現,或許電光火石之間,閃現的東西就足以成為一部好的影視作品。而張藝謀那點燃在內心裏的激情,不知道又會給中國電影業帶來怎樣的色彩,中國的人們一直都在期待著。

從《泰坦尼克號》到《阿凡達》,一次次刷新自己的票房紀錄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被譽為是一個“天才”,一個“怪人”。在他的世界裏,隻有電影,隻有完美。十多年前執導《泰坦尼克號》之時,年輕的導演卡梅隆,因為拍攝時間拖得太久,也因為影片的預算一再地被超出,投資人紛紛打算撤離,不願再注資拍這部電影。當時的卡梅隆思慮之後,做出了一個決定:自己的導演費不要了,讓他完成這部電影。導演費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但是卡梅隆為了藝術,勇敢地放棄了金錢,投入到了盡善盡美的藝術之中,投入到這部經典的電影之中。他曾發誓要拍一部真正的愛情故事,那被點燃的激情,怎麼能輕易放棄呢?事後證明,正因為他的堅持,因為他的不顧一切,《泰坦尼克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創造了票房神話。

時隔十多年後,卡梅隆積蓄力量,拍攝出了心中醞釀很久的3D電影《阿凡達》。2009年,電影《阿凡達》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唯一。同樣在拍攝中,他對所有的人都嚴格要求,一天不知疲倦地工作十多個小時,他是藝術上的“瘋子”,我們通過他的經曆,看到是那激情的力量。是的,有夢想,夢想的火焰一旦被點燃,就隻會不停歇地燃燒下去。

我們同時要謹記,在遭遇逆境、失意的時候,我們也要把內心的激情點燃。邁克爾·舒馬赫是世界賽車史上迄今最偉大的賽車手,他的成就超過了任何一位賽手。舒馬赫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舒馬赫說,賽道分直道和彎道。在直道上讓賽車快起來,我們誰都能做到。我們所應想到的是,如果把賽車道比作人生,那麼一段風平浪靜的道路,我們誰都能充滿激情地將人生之車開得又快又穩;但是在人生的彎道,我們的激情很有可能退卻,我們會減速,最後被別人超越,甚至車毀人亡。是的,人生其實就像賽車,比的不是直行道上的激情和速度,而是彎道上的技術、經驗、激情。如果我們在逆境失意中依然能夠開足馬力,點燃激情,勇敢地向前衝,那我們會成為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