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惠特森先生的每一堂課都像是一次冒險,以至到今天,我還能清楚地記起某些課從頭到尾每個細節。一天,他告訴我們,說他的大眾汽車是一個生物有機體。我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才把他駁斥得心服口服。因為,我們必須證實自己不但完全清楚有機體的含義,而且具備堅持真理的勇氣。否則,他決不會輕易放過我們。還有一次,他給我們講述他在蘇聯的間諜生涯,配上幻燈,這場騙局設計得絕對天衣無縫,以至我們當時都深信不疑。直到不久前,我才得知那又是一場虛驚。
“怪貓事件”的影響很快波及全校。我們把“懷疑一切”的新原則運用到每一節課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規蹈矩的老師們極大的反感。這在曆史課上尤其明顯,每當老師講到某一曆史事件時,教室就會響起清嗓子的聲音,緊接著便“貓”聲四起。
幾年後,惠特森先生離開我們學校,遷到遠在異地的另一所學校擔任校長,適逢那個城鎮舉辦業餘大學橄欖球聯賽,很多他教過的學生趕去觀看。惠特森先生特意將他們請到自己家中舉辦了一個周末露天晚會。就在同學們準備離開時,他露出了特有的狡猾——每當設計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騙局之後,他大聲告訴每一個來賓,他們享用的那些美味佳肴——“牛”排、小“牛”肉和燉“牛”肉全都是用馬肉做的。
學校當局正醞釀,以後每周給每個學生15分鍾時間,就教學的可改進之處提出切實可行的主張。如果問到我,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惠特森先生方法是最可行,最好的。盡管我不論是在電學或是人類繁衍學科上都毫無建樹,而惠特森先生也已棄教經商,從事不動產交易,但每每想起六年級的科學課,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給我們的是一種極重要極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敢於麵對任何人,敢於麵對任何謬誤說“不”的勇氣。那不僅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樂趣。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這種價值,當我把惠特森先生的趣聞軼事講給一位小學教師後,他大驚失色:“他不該那樣愚弄你們!”我直盯著他的眼睛,平靜地說:“你錯了,先生。”
意林劄記
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懷疑與學問》,這是他的治學經驗的結晶。文章深刻地闡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於顧先生從小就“多疑”,甚至懷疑大家都認為正確的事,由此後來他在史學研究研究中帶動了“疑古”思潮,改寫了中國曆史。
學則須疑,我很羨慕作者有一個好老師,這樣的老師是可敬的,他教的不是死知識,而是大學問。(張平)
幸福的套袖
張麗鈞
其實,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珍貴記憶。
那時,我剛剛接過初二年級的一個亂班。麵對著如自由市場般雜亂不堪的課堂,麵對著存心與我作對的學生,一向以性情溫和自詡的我突然變得暴躁易怒。我幾乎就已認定,我非栽在這幫學生手裏不可。
但後來,一副套袖的出現,居然神奇地扭轉了局麵。
因為經常伏案,我的一件紅毛衣的肘部有了明顯的磨損。大概在我回身板書的時候,磨損的部位會更鮮明地呈現在學生們麵前。
元旦快要到了,許多學生開始互送賀卡或小禮物。那一天早晨,我開門進辦公室,發現地上躺著一個扁扁的牛皮紙袋子,袋子上寫著我的名字。我撕開袋子,裏麵露出一副天藍格子套袖。這時候,同教研組的老師也進了辦公室的門。他看著我手中的東西,開玩笑說:喲,誰送來的新年禮物?可惜顏色太難看,做工也太粗糙。我必須承認,它是顏色確實不好看,做工也確實不精細,但是,不知為什麼,我竟不可救藥地喜歡上了這副套袖,並且毫不猶豫地將它戴了起來,拿上教案,神氣十足地朝教室走去。走在去往教學樓的路上,我想:不會錯的!這一定是我班裏的學生送的:可它究竟是誰送的呢?究竟是準這麼有心,給我送來了這樣一份既實用又別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