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是驚蟄節氣。專家提醒,驚蟄過後,人們最好能夠堅持早睡早起,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時節,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專家稱,這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春雷響,萬物長”。專家稱,春天萬物複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春捂”保暖防感冒
專家稱,驚蟄節氣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由於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氣候變化大,且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物,須知感冒往往是在氣溫上升或出汗時脫去過多的衣服,突然著涼時染得的。專家提醒,在天氣回暖時,市民要適當地減少衣被,天氣轉寒時則要適當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煩。
另外,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專家建議,人們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流感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清淡多吃梨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專家建議,可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外感咳嗽。我國民間素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專家稱,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另外,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所以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等。
春季有群“特困生”,如何解春困
春季春光明媚,但是大多數人卻被春困困擾,什麼時候都打不起精神來,專家認為春困的原因是濕氣過重,想要解除春困,首先要去除身體內的濕氣。
專家認為,解除春困,重在祛濕
陽春三月,花紅柳綠,萬物勃勃生機。按理,人們應該一改那股貓冬的懶勁,精神抖擻。但恰恰相反,每到春季,不少人很容易感到困倦、疲乏、無精打采、昏昏欲睡,這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春困”。專家表示,“春困”不是病,而是人體機能隨氣候變化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學生、司機、白領等用腦多、精神高度集中的人群尤其要注意調節生活,預防春困影響學習工作。
為何會春困?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博士陳祖輝說,在冬天,天氣寒冷,人的活動量少,一個成年人大約隻消耗1500大卡熱量。然而步入春季之後,氣溫回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隨之增強,人體外周(比如皮膚)血液循環加快,耗氧量增多,而心髒、大腦的血液和氧氣的供應量則相對減少,容易導致人因缺氧而發困。這其實就是季節更替,人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而出現的一種症狀。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產生春困的主要原因是脾虛濕盛。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陳延說,春天是肝木主令,木能克土,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脾胃運化功能受損,則不能運化水濕,使水濕內停。加之清明前後,雨霧紛飛,濕氣較重,內濕與外濕相結合,阻礙人體氣機,陽氣不能升發,就會出現春困的情況。
哪些人最易春困?
特困生之一:學生
初中、高中學生學習任務重,需要記憶、思考,用腦多,對大腦缺氧更為敏感,在春季,學生是特別容易出現春困的一群“特困生”。
對付辦法:規律作息,千萬不要熬夜。陳祖輝認為,對於初中、高中的學生,一天要滿足6-8小時的睡眠時間,千萬不要熬夜加班去看書。在飲食方麵,學生正值生長發育的階段,身體的新陳代謝旺盛,加上用腦多,耗氧量大,一定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對大腦細胞活動有促進作用。每天要吃一個雞蛋,6兩奶類和奶製品,2兩魚蝦類,1兩肉類。做一些有氧運動,使身體出汗,也可以使濕從體表而解。
特困生之二:白領
這幾天天氣好,但不少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領止不住地犯困,“咖啡喝了一杯又一杯,都不管用,對著電腦,上下眼皮直打架”。還有的白領有這樣的體會:中午12點到1點是午餐時間,1點鍾上班後,人就開始犯困,眼都睜不開。犯困幾乎是白領在春季裏最為苦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