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居延城:見上詩注〔2〕。天驕:指匈奴,見《燕支行》注〔15〕。白草:西域所產牧草。《漢書·西域傳》顏注:“白草,似莠而細,其幹熟時正白色,牛馬所嗜也。”〔2〕磧(中):沙漠。射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曰:‘是必射雕者也。”雕又名鷲,似鷹而大,鷙猛剽疾,極難射,匈奴中因稱善射之人為射雕者。以上四句描寫匈奴(借指唐西部邊地的少數民族)秋日校獵的情狀,隱謂其以校獵為名,伺機來犯。唐時突厥、吐蕃等遊牧民族,作戰以騎兵為主,常在秋日草黃馬肥時入寇。〔3〕護羌校尉:武官名。應劭《漢官儀》(孫星衍輯本)卷上:“護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節以護西羌。”乘障:登上城堡禦敵。參見《漢書·吳書·孫堅傳》。渡遼:漢昭帝時遼東烏桓反,以範明友為度遼將軍率兵擊之。《漢書·昭帝紀》顏注:“應劭曰:‘當度遼水往擊之,故以度遼為官號。”此處為借用,非實指。此二句寫漢將守衛陣地和反擊敵人。〔4〕玉靶:有玉飾的馬轡。角弓:飾以獸角的良弓。珠勒馬:配有珠勒(用珍珠作裝飾的帶嚼子籠頭)的駿馬。霍嫖姚:西漢名將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見《漢書·霍去病傳》。此二句謂漢將破敵有功,朝遷將賜給多種貴重物品。
從軍行
吹角動行人〔1〕,喧喧行人起。
笳悲馬嘶亂〔2〕,爭渡金河水〔3〕。
日暮沙漠垂㈩,戰聲煙塵裏〔5〕。
盡係名王頸〔6〕,歸來報天子〔7〕。
題解
從軍行,樂府古題之一,屬相和歌辭平調曲。《樂府詩集》卷三二引《樂府解題》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此詩疑作於在河西任職期間,用極省淨的語言,繪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戰鬥圖畫,表現了戰士們爭先殺敵的英雄氣概。詩歌主要通過描寫人物的行動來揭示出他們的精神麵貌。
注釋
〔1〕角:軍中樂器,吹奏以報時間,其作用略相當於今日之軍號。行人:指出征之人。〔2〕笳(jiā):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悲:《樂府詩集》作“鳴”。〔3〕金河:水名,在唐肅州(今甘肅酒泉)附近。五代高居誨《於闐記》:“自甘州(今甘肅張掖)西始涉磧……西北五百裏至肅州,渡金河,西百裏出天門關。”又《通典》卷一七九謂,唐單於大都護府治金河縣(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縣“有金河,上承紫河及眾水,又南流人河”。按,金河即今黑河。〔4〕垂:邊。明十卷本作“陲”。〔5〕戰聲:《文苑英華》作“力戰”。〔6〕名王:匈奴中有大名的王。《漢書·宣帝紀》顏師古注:“名王者,謂有大名以別諸小王也。”係頸:縛頸。《漢書·賈誼傳》:“請必係單於之頸而製其命。”句指盡俘匈奴名王。〔7〕報:宋蜀蜀本、文苑英華》等作“獻”。
隴西行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1〕。
都護軍書至〔2〕,匈奴圍酒泉〔3〕。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4〕。
題解
隴西行,樂府古題之一,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樂府詩集》卷三七引《樂府解題》曰:“古辭雲‘天上何所有,曆曆種白榆’,始言婦有容色,能應門承賓,次言善於主饋,終言送迎有禮。”“若梁簡文‘隴西四戰地’,但言辛苦征戰,佳人怨思而已。”王維此詩,即與簡文帝詩同意。隴西,郡名,戰國秦置,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三國魏移至今甘肅隴西南。這首詩作於在河西任職期間,它反映邊關軍情的緊急和征戍的艱苦,起束皆突兀急驟,簡淨有力。
注釋
〔1〕“十裏”二句:描寫遞送軍書、驛馬急馳的情狀。古時於遭旁封土為堠,以記裏程,五裏置一堠,十裏置雙堠,故有“五裏”、“十裏”之語。〔2〕都護:見《使至塞上》注〔6〕。〔3〕酒泉:郡名,漢武帝時置,治所在祿福(隋改名酒泉,即今甘肅酒泉)。唐時於其地置肅州(治所即在酒泉)。〔4〕烽戍:烽候戍所。以上二句意謂,由於漫天飛雪,邊境的烽火台無法舉火或燃煙報警,隻好以快馬馳報敵兵來犯的消息。
隴頭吟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1〕。
隴頭明月迥臨關〔2〕,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3〕,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4〕。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5〕!
題解
隴頭吟,即《隴頭》,樂府古題之一,屬橫吹曲辭。《樂府詩集》卷二一:“《隴頭》,一曰《隴頭水》。《通典》曰:‘天水郡有大阪,名日隴坻,亦曰隴山,即漢隴關也。’”《隴頭》古辭今不傳。隴頭,即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至甘肅平涼一帶。這首詩約作於河西任職期間。它構思巧妙,“空際振奇”(翁方綱《七言詩三昧舉隅》),選取隴關這樣一個邊防要塞作為背景,將“長安少年”與“關西老將”聯係到一起:少年夜上關樓看太白,以立邊功自命,躍躍欲試,所以聽到隴山上淒涼的笛聲,並不感到悲哀;而身經百戰未獲封賞的老將,則聞笛涕零。這樣寫,既突出了老將的悲憤,又暗示少年他年的遭遇,安知不同於今日老將?詩歌以少年反襯老將,使揭露朝廷對邊將的賞罰不明的主題增加了深度。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