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2〕。
廨宇鄰鮫室〔3〕,人煙接島夷〔4〕。
鄉關萬餘裏〔5〕,失路一相悲〔6〕。
題解
永嘉,唐溫州治所,在今浙江溫州。上浦館,在溫州城東七十裏。見清王菜《永嘉縣誌》卷二一。逢,宋本原作“送”,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張子容,見《送張子容進士舉》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張八子容”。開元十八年冬初孟浩然遊桐廬、建德後,又東南行沿永嘉江(今浙江省甌江)赴溫州,《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國輔》雲:“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本詩即在溫州時所作,首二句敘日暮與同鄉好友張子容相逢於江村旅館;日暮最易勾起遊子的鄉愁,這時“他鄉遇故知”,詩人的激動、興奮之情不難想見,所以接下二句寫兩人將共遊永嘉:遙對眾山飲酒,共在孤嶼題詩。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下稱讚這兩句詩“無論興象,兼複故實”,意思是不僅具有興象(物象與感受、景與情的相融),還巧妙地運用了謝靈運詩的典故。故交異鄉相逢,除了激動、興奮,自然要敘及別後景況。五、六兩句寫子容任職之地(樂城)的荒僻、偏遠,字裏行間透露出他的落拓失路,因而末二句說彼此悲傷不已,與五、六句及首二句皆相承接。全詩含蘊豐富,意脈貫通,堪稱佳製。
注釋
〔1〕逆旅:客舍,旅館。〔2〕孤嶼:永嘉江中孤島。《太平寰宇記》卷九九溫州永嘉縣:“孤嶼在州南四裏永嘉江中。渚長三百丈,闊七十步,嶼有二峰。”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3〕廨宇:官舍。鮫(jiao)室:傳說中海底鮫人之居室。張華《博物誌》卷九:“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句謂官署鄰近大海。〔4〕島夷:島居之夷。《書·禹貢》:“島夷皮服。”此指東南沿海島嶼上的少數民族居民。〔5〕鄉關:故鄉。萬餘裏:《_占詩十九首》其一:“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6〕失路:喻人不得誌。《漢書·揚雄傳》:“當途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當時張子容貶居樂城(唐屬溫州,在今浙江樂清)為縣尉,作者應試落第已近三年,仍求仕無門,故雲“失路”。
東陂遇雨率爾貽謝甫池
田家春事起〔1〕,丁壯就東陂〔2〕。
隱隱雷聲作〔3〕,森森雨足垂〔4〕。
海虹晴始見,河柳濕初稀〔5〕。
予意在耕鑿〔6〕,問君田事宜〔7〕。
題解
陂(bēi),山坡。率爾,匆忙貌,不經意貌。貽,贈。謝甫池,孟浩然又有《久滯越中貽謝甫池會稽賀少府》詩,尋繹詩意,謝當是越州的隱士。“甫”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南”。孟浩然開元十八年十二月在溫州樂城,有《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等詩。浩然《永嘉別張子容》雲:“舊國餘歸楚,新年子北征。掛帆愁海路,分手戀朋情。”《久滯越中……》詩雲:“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秦望山、會稽山,皆在越州)。兩見夏雲起,再聞春鳥啼。”知他當於開元十九年(731)春自溫州泛海北至越州,本詩即同年春滯留於越州時所作。前六句寫正當春耕時節,老天送來一場及時的雷雨的情景,在這六句的敘事與寫景中,有一種欣悅的感情流露出來,末二句寫自己的歸耕田園之想。元方回評此詩雲:“此詩起句、末句(“因君問土宜”)幽雅自然。”(《瀛奎律髓》卷二三)清紀昀則說:“通體自然,不但起句、末句。”(《瀛奎律髓彙評》卷二三)紀說是。
注釋
〔1〕春事:指春耕。〔2〕丁壯:少壯男子。就:趨赴。〔3〕隱隱:象聲詞。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殷殷”。疑原為“殷殷”,避宋諱改作“隱隱”。〔4〕森森:繁密貌。雨足:雨腳。〔5〕濕初稀: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潤初移”。〔4〕耕鑿:耕田鑿井。指隱居躬耕。淩濛初本、《叢刊》本等作“耕稼”。〔7〕田事:農事。“問君田事”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因君問土”。
晚泊潯陰望廬山
掛席幾千裏〔1〕,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2〕,始見香爐峰〔3〕。
嚐讀遠公傳㈩,永懷塵外蹤〔5〕。
東林精舍近〔6〕,日暮但聞鍾〔7〕。
題解
潯陽,唐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廬山,在今九江市南;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香爐峰”。開元十九年夏,孟浩然自越州返襄陽,本詩即此行經潯陽時所作。詩歌對自己向往的名山,既不以奇筆寫生,也不用彩筆描畫,而僅以虛筆略作點染。開篇說船行幾千裏都未遇到名山,為次聯“見香爐峰”作了鋪墊;接下寫由“都未逢”而“始見”,以極平常的語言,道出了自己見到廬山後的喜悅心情,至於廬山的具體形貌,作者並不作勾畫,而讓讀者自己通過想象去形成畫麵。第三聯由廬山而聯想到慧遠,借緬懷慧遠流露了詩人對高蹈出塵的隱逸生活的渴慕與向往。結尾說暮色中望不見近處的東林寺,隻能聽到那裏傳來的悠揚鍾聲。“日暮但聞鍾”一句,令人對山林中的僧寺產生無窮的聯想,可謂“悠然神遠”(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全詩寫得清淡空靈,渾成自然,故清人施補華評此詩為“清空一氣,不可以煉字求者,最為高格”(《峴傭說詩》);王士稹也稱讚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帶經堂詩話》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