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掛席:掛帆,張帆。〔2〕郭:外城。此指城邊。〔3〕香爐峰:廬山峰名。自居易《草堂記》:“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爐。”“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太平寰宇記》卷一)又廬山南峰亦有名香爐峰者,見陳舜俞《廬山記》卷二。〔4〕遠公:東晉名僧慧遠。居廬山東林寺三十餘年,弟子甚眾,與劉遺民等十八人結白蓮社,共期往生西方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其為初祖,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六有《晉廬山釋慧遠傳》。〔5〕塵外蹤:指慧遠超脫塵世的蹤跡。塵外,塵世之外。〔6〕東林精舍:即東林寺。東晉江州刺史桓伊為慧遠所建,在廬山。〔7〕但:隻;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空”。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

嚐讀《高士傳》〔1〕,最嘉陶征君〔2〕。

日耽田園趣〔3〕,自謂羲皇人〔4〕。

餘複何為者,恓恓徒問津〔5〕?

中年廢丘壑〔6〕,十上旅風塵〔7〕。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

歸來當炎夏〔8〕,耕稼不及春〔9〕。

扇枕北窗下〔10〕,采芝南澗濱〔11〕。

因聲謝朝列〔12〕,吾慕潁陽真〔13〕。

題解

仲夏,農曆五月。漢南園,作者的園廬,又稱澗南園、南園、治(或作“冶”)城南園,在襄陽南郊。淩漾初本、《叢刊》本等無“漢”字。舊遊,故交。本詩作於開元十九年五月作者自越州返回襄陽之時。在入京求仕失敗,又漫遊吳越歸來之後,詩人回顧自己平生的經曆,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自己本愛像陶淵明那樣隱居田園,幹什麼又要風塵仆仆出來奔走求仕,導致徒勞而無功?在似乎自責的話語中,流露了詩人的牢騷。“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兩句話道出了自己求仕的本意,然而又有誰能理解呢?末尾表示自己決心隱居不仕。表麵上很超脫,實際還是隱含著失意的辛酸的。

注釋

〔1〕《高士傳》:高士,高潔脫俗之士,多指隱士。晉皇甫謐撰有《高士傳》三卷(今存),書中所載高士,起自陶唐迄於魏,無陶淵明。然唐時尚有其他高士傳流傳,如《隋書·經籍誌二》著錄:“《高士傳》二卷,虞槃佐撰。”“《續高士傳》七卷,周弘讓撰。”〔2〕嘉:稱美。陶征君:指陶淵明,古謂不就朝廷征聘之士為征士,敬稱之日征君。南朝宋顏延年《靖節征士誄》:“有晉征士潯陽陶淵明……有詔征著作郎,稱疾不赴……元嘉四年某月日,卒於潯陽縣柴桑裏。”“諡日靖節征士。”〔3〕耽(dān):沉溺;宋本原作“睹”,據淩瀠初本、《叢刊》本等改。〔4〕“自謂”句: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羲皇,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伏羲。〔5〕恓恓(Xī):同“棲柄”,忙碌不安貌,《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柄柄者與?無乃為佞乎?”問津:詢問渡口。《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使子路問津焉。”二句意謂,我又為什麼如此徒然忙碌不安、奔走求仕呢?〔6〕廢丘壑:指廢棄山水隱逸之樂。《文選》謝靈運《齋中讀書》:“昔餘遊京華,未嚐廢丘壑。”呂向注:“丘,山。壑,水。”〔7〕十上:《戰國策·秦策一》載,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孟浩然曾於開元十五年冬入京應舉,失敗而還,這裏即借用蘇秦事,以指自己的這次經曆。“十上”淩漾初本、《叢刊》本等作“上國”。旅風塵:旅居於風塵中。謂行旅艱辛。〔8〕當炎夏:《叢刊》本等作“冒炎暑”。〔9〕耕稼:翻土播種。〔10〕扇枕:《東觀漢記》卷一七:“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父況,為郡五官掾。”“貧無奴仆,香躬持勤苦,盡心供養。”“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此用其事,謂在家行孝侍親。〔11〕采芝:相傳秦末四皓避世隱居,曾作《采芝操》。參見《樂府詩集》卷五八《采芝操》解題。後因以“采芝”代指隱居生活。〔12〕因聲:借助聲音,指寄詩。謝朝列: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歸客遂(往)海隅,脫冠謝朝列。”謝,告別,告辭。朝列,朝官的位次、行列,泛指百官;此處指在朝為官的“京邑舊遊”。“朝”宋本原作“同”,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13〕潁陽:潁水之北。此處借指堯時高士許由。《史記·伯夷列傳》張守節《正義》引皇甫謐《高士傳》雲:“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真:淳真。

傷峴山雲表觀主

少予學書劍〔1〕,秦吳多歲年〔2〕。

歸來一登眺,陵穀尚依然〔3〕。

豈意餐霞客〔4〕,溘隨朝露先〔5〕。

因之問閭裏〔6〕,把臂幾人全〔7〕?

題解

峴山,見後《峴山送蕭員外之荊州》“山”字宋本原無,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補。雲表觀主,某道觀觀主,雲表或是觀名。據詩中前四句,本詩當作於開元十九年遊越歸來不久。這是傷悼死者之作。首聯說自己從小苦學書劍,外出求仕多年無成,寫光陰之流逝。中間二聯說歸來後陵穀依舊,而觀主已隨朝露先逝,以自然界的不變反襯人生的速變,引起傷悼之意。末聯急問鄉人,故交中還有幾人在世?將傷悼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並流露了詩人對故交的關懷之情。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