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評估家庭經濟及支持係統狀況。
(3) 評估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對患者症狀的認知態度。親屬、子女及照顧者是否覺得負擔過重,有無厭煩情緒。
(二) 護理診斷
1.急性意識障礙與高熱、心腦供氧不足、感染等因素有關。
2. 有暴力行為危險與譫妄狀態、幻覺妄想以及驚恐等不良情緒有關。
3. 部分自理能力缺陷與軀體活動受限、意識清晰度下降等有關。
4. 睡眠型態紊亂與高熱或軀體不適,環境改變等因素有關。
5. 不合作與患者否認疾病;與患者或家屬對治療缺乏信心、缺乏有關知識等因素有關。
(三) 護理目標
1.患者的營養需求維持在均衡狀態。
2.增進患者自我照顧能力。
3.重新建立患者的定向感和現實感,減少或不發生外傷。
(四) 護理措施
1.基礎護理評估患者的生活功能,指導或協助患者晨晚間洗漱及日常沐浴、更衣、修剪指(趾)甲等護理,保持清潔,防止感染。維持患者正常的營養代謝,提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軟食或半流質飲食,必要時可采取鼻飼、靜脈滴注高營養液等方法保證營養的攝入。觀察患者的排泄情況,防止尿瀦留和腸梗阻。要做好睡眠護理,為患者創造睡眠環境,室溫適宜,增加日間活動的時間,保證夜間睡眠,必要時給予藥物輔助治療。
2.安全護理評估患者可能受傷的因素,減少危險因素的發生。建立舒適安全的病房環境。長期臥床的患者加床擋,以避免墜床。
3.症狀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改變,如有異常,應與醫師取得聯係。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積極采取降溫措施保護腦細胞,防止腦水腫。監測患者呼吸節律及心率,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根據患者血氧飽和度指標及患者缺氧情況及時維持患者的氧供。監測患者血壓波動,認真觀察血壓變化時引起的精神症狀。急性期最多見的症狀是意識改變,意識障礙有晝輕夜重的特點。有幻覺、妄想的患者,應遵醫囑給予適量的抗精神病藥。同時,要特別注意觀察患者原發軀體疾病本身引起的各種症狀的變化情況,積極處理,以免加重患者病情。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可采取保護性約束措施,防止患者自傷或傷害他人及周圍環境。
4.心理護理入院階段尊重患者,協助患者維護尊嚴,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加強護患間的溝通與交流。治療階段給予支持性和幹預性心理護理,了解所患疾病的特征,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康複階段製訂可行性康複目標,使患者盡快適應病後所需的生活方式,鼓勵患者與社會接觸,最大限度地保持社會功能。
5.家庭康複指導指導家庭成員掌握疾病發展的特征、日常生活護理。指導家庭成員了解患者所服藥物的名稱、劑量、服藥方法及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
(五) 護理評價
1.患者無意外事件及軀體並發症發生。
2.患者能以有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維持其最佳的功能狀態。
3.患者在可能範圍內得到最大限度的恢複。
4.家屬獲得科學的家庭護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