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特點(2 / 2)

3.精神病性障礙的治療合理地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鬱藥物、心境穩定劑等。

4.健康教育加強對家屬和相關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指導,爭取最大限度的社會支持。

附:常見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

1.阿片類藥物依賴阿片類藥物包括天然類如鴉片、嗎啡、海洛因以及人工合成類如美沙酮、呱替啶等。該類藥物具有鎮痛、止咳、止瀉、麻醉等藥理作用,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成癮性和耐受性,濫用後易產生依賴。

(1) 臨床表現

1) 戒斷症狀:短效藥物如嗎啡、海洛因一般在停藥後8~12小時開始出現戒斷症狀,48~72小時達到高峰,持續7~10日。長效藥物如美沙酮一般在停藥後1~3日出現戒斷症狀,可持續2周左右。戒斷症狀的主觀症狀有肌肉骨骼疼痛、腹痛、食欲差、無力、渴求藥物等。戒斷症狀的客觀體征有血壓升高、脈搏加快、體溫升高、瞳孔擴大、流涕、震顫、腹瀉、失眠等。

2) 急性中毒症狀:大劑量濫用阿片類藥物後,會出現精神運動性抑製,言語不清、昏睡甚至昏迷。體征有針尖樣瞳孔、呼吸抑製、心率減慢等。

3) 其他症狀:可出現精神障礙如人格障礙、情緒障礙和精神病性症狀等,並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損害。

(2) 診斷《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Ⅳ)有關阿片類藥物依賴的診斷標準,以下症狀符合3條,且持續1年以上。① 出現耐受性,劑量的增加或效應的減低;② 出現戒斷綜合征;③ 長期應用大量成癮物質;④ 長期渴望戒掉或控製成癮物質的使用均未成功;⑤ 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獲得、應用成癮物質,或從成癮狀態中恢複;⑥ 使用成癮物質影響到重要的社會、職業和娛樂活動;⑦ 盡管知道這種物質可以造成軀體和精神損害,仍持續使用。

(3) 治療目前對阿片類藥物依賴的治療推薦采用醫學、心理、社會等綜合措施,包括停止濫用藥物、脫毒治療及心理社會幹預。脫毒治療可分為替代治療與非替代治療。替代治療常用美沙酮和丁丙諾啡。心理社會幹預治療,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心理依賴及其他心理行為問題,進行動機強化治療、認知和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等。

2.酒精依賴(alcohol dependence)是由於長期較大量飲酒,機體對酒精產生的心理上的嗜好與生理上的癮癖,為滿足嗜好和避免因停飲而發生軀體不適反應,酒精依賴者不得不經常飲酒。

(1) 臨床表現

1) 酒精所致的軀體損害: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作用主要表現為急性胃、食管出血等,慢性作用指長年大量飲酒,超過肝髒的代謝能力,引起神經係統、心髒、肝髒、消化道等髒器的損害。

2) 酒精對神經係統的損害:酒精依賴患者神經係統的特有症狀是記憶障礙,尤其是不能記憶最近發生的事情,學習新知識困難、記憶力減退。

3) 戒斷反應(abstinence reaction):一般發生在戒酒6~8小時後,出現手抖、出汗、焦慮不安等精神症狀,患者有強烈的飲酒渴望。在戒酒後24~36小時,可出現發熱、心悸、瞳孔散大等,在48~72小時達到戒斷反應高峰,繼之症狀逐漸減輕,2周後軀體反應基本消失。還可出現震顫譫妄、酒精性幻覺症、酒精性癲癇等複雜的戒斷反應。

(2) 診斷有大量或持續飲酒史,精神症狀與飲酒有密切聯係,對酒精依賴、慢性酒精中毒精神障礙者,有間斷飲酒—習慣性飲酒—無節製飲酒—低耐受期的發展過程。停酒後出現戒斷症狀或譫妄,晚期除精神症狀外,常合並嚴重的軀體並發症,如胃炎、肝炎、肝硬化、營養不良等,其診斷並不困難。

(3) 治療

1) 脫癮治療:給予足夠量的替代藥(如苯二氮類),1周後停用。用量每一日減去前一日量的20%。應用普萘洛爾對抗戒斷的焦慮症狀。補充B族維生素。

2) 康複階段治療:戒斷症狀消失後,需要持續的藥物和心理幹預,患者才有可能不複飲。藥物多選用阿坎酸、雙硫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