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茅盾題寫“登攀”(3)(1 / 3)

不久,她的這一困難情況被中央領導同誌得悉後,立即批示擬撥專款,給冰心同誌建造一座獨立的平房。這個做法,也有先例,周恩來總理生前就曾批準為科學家李四光、高士其建造了專門的平房。冰心同誌很感動,也很感激,然而更多的則是不安。她誠懇地婉言謝絕了。她說:“好多普通老百姓住房還比咱們擠呢,不能這樣麻煩中央,也不能這麼做。她隻希望如可能在她現在居住的樓房附近,再找一兩間普通房子,夠住就行。”

冰心,就是這麼一個人,一個淡泊而寧靜的人。她總願意自己能夠給予、能夠對於社會多做貢獻,而索取極少,極少。

去年,她的房子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用她開玩笑的話說:鳥槍換炮了。現在有了寬敞的臥室、衛生間,還有了一個明亮的客廳。

她常常喜歡一個人靜下來思索、寫作。跟她在一起總感到安靜、從容。她與世無爭。社會和人民給予她很高的評價和榮譽。她珍惜這些,卻並不追求這些,她看重事業,而淡泊個人的名利地位,所以她生活得很平靜,很愉悅,也很樂觀。她隻認為自己是一個作家;而作家,應該是以作品贏得讀者,取信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別無其他選擇。

她說要像周恩來總理那樣,活到老,學到老。對於她來說,還要寫到老呢。.三也許有心的讀者已經注意到了,新華社於1985年10月1日播發的一則消息:著名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吳文藻教授逝世。電文中宣稱:幾十年來,吳文藻教授為中國社會學和民族學的發展培養了許多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根據他的遺囑,謝冰心同誌將他生前三萬元存款作為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研究生獎學金基金,並把他珍藏多年的圖書資料貢獻給民族學院。

吳先生的去世,無疑對冰心老人是一個莫大的打擊。這次吳先生發病是在8月3日。送進北京醫院後便一直處於昏迷狀態,直到逝世。其間,冰心去探視時,根據經驗,她預感到吳先生將不久於人世。從醫院回到家中,她才打開先生的遺書,之後這麼辦理的。她和吳先生大約都是在1980年寫了遺書,但是“背靠背”寫的,誰也不曾看過對方的,兒女們也沒有看過。

9月24日早晨,醫院裏打來電話,通報吳先生去世的消息。本來大家想暫時瞞著冰心老人,偏巧她在電話機旁清楚地聽見了。她立時泣不成聲,悲慟之極。

他們可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56年的恩愛夫妻啊。

還是1923年,他倆都去美國留學時,在遠渡重洋的輪船上,吳文藻先生與被“五四”“震”上文壇的新星謝冰心相遇了。終於結成百年之好。

我曾有幸聽冰心同誌風趣地講述過他們的戀愛經過,當時吳先生也在座,直嘿嘿地發笑。

冰心同誌回憶說,那是1923年,她在燕大女校以優異成績,得到“斐托斐名譽學會”的金鑰匙獎。並得到燕大女校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大學研究院的獎學金,赴美留學。

而吳文藻先生呢,則是192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堂,去美國東部新罕布什爾州有名的達特默思學院深造。

8月中旬,他們同時由上海乘坐傑克遜號郵船赴美遊學。

當時謝冰心已經是文壇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盡管有不少小夥子熱情寫信追求她,她卻一個也不談。在船上,由於一個偶然的機遇,她認識了清華的男生吳文藻。聽說人家給他介紹過好幾位女朋友,他一個也相不上,可傲氣了。冰心認識他以後,發現小夥子和她很談的來,並無傲氣。將近半月的海上旅行生活,使他倆建立起奇遇的友誼。

踏上美國國土以後,由於分赴兩個學校,又是你東我西,便分道揚鑣了。

冰心同誌笑著說,奇怪,這個小夥子,隔幾天便給她彙來一些文藝雜誌。又過了一些時間,雜誌裏麵夾了一張小條。再過若幹時日,寫來了信,投來了情書。冰心發現小夥子是真誠的,便也呼應起來。往返的書信,密切的交往,使這一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年輕夥伴,漸漸地由相知而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