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喂,兒子,我也愛你(1 / 1)

——史蒂沃特

一天,我下班回家,當我那12歲的兒子站在客廳裏抬頭望著我,說“我愛你”的時候,我竟無言以對。足足有幾分鍾,我站在那裏,打量著兒子,等著他說下去,我想他肯定有事求我,要不就是做了惡事,想用善良的模樣騙取我的原諒。

終於,我問:“你想幹什麼?”

他笑著跑了出去。我叫住他:“喂,到底是怎麼啦?”

“沒什麼,”他調皮地說:“我們生理老師讓我們對父母親說‘我愛你’,看父母怎樣回答我們。這是個實驗。”

第二天,我撥通了老師的電話,想知道這“實驗”究竟是怎麼回事。說實話,我更想知道其他孩子的家長是什麼反應。

“你的反應和大多數父親是一樣的,”兒子的老師說,“當我第一次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父母會做何反應?他們都笑了起來。有兩個學生說,他們肯定會嚇成心髒病。”

我猜想,老師的這種做法會引起很多家長的不滿。一個初中的生理教師最好還是去告訴孩子們注意飲食的平衡,以及正確使用牙刷等等,“我愛你”跟生理老師有什麼相關?這是父母和孩子們之間的私事,別人無權幹涉。

“現在我還要解釋一下,”老師說,“感覺到被愛是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麵,這是人類的需要。我一直在告誡孩子們,把這種感情藏在心裏是不利於身心健康的,不僅僅是大人對孩子,男孩對女孩,而且,一個男孩子也應該能對他父親說句‘我愛你’。”

對我們這類人的心理,這位中年男教師很了解,而且也很理解。有些話明知道很好,但又很難說出口。

他承認,他的父親從沒有對他說過這樣的話,而他自己也從沒有對父親說過這些話——直到他父親離開他的最後一刻也仍然如此。

在我們中間,很多人都是這樣。疼愛我們的父母親把我們撫養成人,從沒有用嘴說個“愛”字,而我們也延續著父輩們的樣子對待我們的孩子。

但是,我們這一代人正在改變這種靠單一行動來表達父愛或母愛的做法。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是很重感情的,也很善於表達。

我們明白,也應該明白,兒女們需要我們給予的,遠不止桌上可口的飯菜和衣櫃裏的衣服。應該知道,父母的親吻對兒女也很重要,會使他們倍感親切的。

我們不必再繼續抱怨父輩用這種方法哺育了我們,我們已經做了許多父輩們做過的事情,比如,他們才不會焦急地等候在產房門外,更不會去吸塵或做點心。

如果我們已經被改變了,就一定會知道怎麼回答十二歲的兒子說的“我愛你”了。而我卻沒有,至少開始的時候是束手無策的。看來,要把父親的形象從剛毅冷峻轉變成和藹可親還著實不容易。

那天晚上,當兒子又一次敷衍地向我道晚安時,我抓住了他,回了他兩個吻,沒等他逃掉,我用男子低沉的口氣對他說:“喂,我也愛你。”

我不知道這麼說了以後,是否能使我們更健康一些,但是,我確實感到心裏很舒服。但願下次那個小家夥跑來說“我愛你”的時候,我不至於為了找到正確的回答而用掉一整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