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講了為何要行善,行善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會有這些好處等問題。
下麵說說,正確的行善方式和標準。聲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大部分內容是針對中下等心胸的人講的。本章結尾處,才會略微提及上等心胸的人行善之標準。
本來行善是沒那麼多顧忌和講究的,隻要盡量去掉私心、私利,以智慧指導方向,盡量為一切生命著想就好。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很難完全去掉私心的,如果一開始就要求過高,導致的結果就是有些人就對行善失去信心。或者行善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傻,自己吃虧了,從此不再行善,這種情況很常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所以呢,總結出一些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行善要訣還是有必要的,隻要走上行善的道路,那早晚會有進步到更高層次的一天。
重要的事再次強調,行善就是盡量製造善緣,以此障礙惡果的成熟,使自己獲得平安幸福。
常人行善的四句要訣:一、隨緣而動,量力而行。二、深知善惡。三、智慧理性,不被情惑。四、過不留痕。
一、隨緣而動,量力而行。
隨緣的含義有兩點,1、一件事你聽見了、看到了,並且動了慈悲心,想要幫助對方。2、以你的能力能幫到對方。
第一點比較好理解。隻強調一個問題,社會上有一種人,自己不行善,專門吹毛求疵。你救助流浪狗,他說你怎麼不救豬馬牛羊。你捐助白血病患兒,他說你怎麼不捐助希望小學。你關注留守兒童,他說你怎麼不捐助孤寡老人。你去養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他說你怎麼不關注艾滋病患者。反正你做什麼他都說不對,對這種言論絕對不要放在心上,隻要按照你心之所動去行善即可,被這種言論所幹擾,那可嚴重拉低你的智商了。
第二點要解釋一下,“你的能力“指的不隻是財力、物力和智力以及能調動的一切社會資源等,還包括你當下的心胸和意誌力。
行善基本都是要付出一些利益的,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那麼此時此刻,你肯為行善“吃虧“,並且能承受“吃虧“程度的心胸有多大,堅持行善的意誌力有多大,這就是你的能力範圍內。
一旦這個“吃虧“會使你心生懊悔,達到了使你從此懷疑行善、放棄行善的地步,那就是超出了你能力範圍之外。
與其如此,還不如循序漸進的行善,以此逐漸提高心胸的開闊程度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行善能力,所以每個人的隨緣標準也不一樣。
一燈大師再怎麼慈悲為懷,一陽指療傷再怎麼有效,他也不能到處打聽誰受傷了就去上門治療。掃地僧也同樣如此,如果他因為武功高強,就今天找耶律洪基談談,明天找西夏皇帝聊聊,後天勸解一下天山童姥,讓他們息止紛爭。那就不是隨緣,而是攀緣了,明顯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了,過於主動的去尋找“千裏之外“的機會,行過於艱難的善,那是一種偏執。
有些朋友可能會想到,《倚天》裏麵的空見神僧,他勸解謝遜,就明顯是過於艱難的善,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這是正確的嗎?
如果別人去做,那就是錯的,空見神僧去做就是正確的。其差別何在呢?心胸啊。空見神僧被謝遜一拳震死,臨終前心中沒升起一絲一毫的怨恨、後悔,反而要對謝遜道歉,並隻想著怎麼能讓謝遜以後不再濫殺無辜。
原文:“謝遜道:“空見大師見我痛哭,微微一笑,安慰我道:‘人孰無死?居士何必難過?……‘我大怒起來,喝道‘你騙人,……‘他搖頭道:‘我不騙你,真對你不起。‘我……跪在他的身前說道:‘大師,你有什麼心願,我一定給你去辦!‘他微微一笑,說道:‘但願你今後殺人之際,有時想起老衲。‘“
這等心胸,《倚天》中沒人能做到,所以,換其他任何人去,最後必然是自己臨終心生惡念,謝遜也因此更加深仇恨和瘋狂,隻有空見才能化解謝遜心中的惡,謝遜最後能放下一切恩怨,出家為僧,也離不開空見當時在他心裏種下的善因。
所以說,對於上等心胸的人來說,你無論選擇多麼艱難的事,去多遙遠的地方去行善,都不算攀緣。因為你已經下了決心,幫助一切生命,那麼天下就沒有與你無緣的人和事了。這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當然,這種境界的人是極少極少的,而且為了幫助他人肯犧牲生命而絲毫不悔的就更少了。普通人就不要好高騖遠的企圖一蹴而就了,可以以此為目標,但不能燥進,否則一旦傷了行善的意誌和理念,就難以恢複了。
現實生活中例子也有,白芳禮老爺子,把自己的收入,除了維持基本生存以外,全部捐獻給貧困學生而絲毫無悔,這就是他的隨緣盡力。因為他的家人不需要靠他的收入來維持幸福感,缺了他的收入,他們也能正常生活,雖然有些不理解,但不至於心生怨毒。這都是他的善緣。
而一般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配偶,假如他們都是中下等心胸的人,而你偏要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去捐款行善,那一定會引發家庭矛盾,是他們心生不滿,甚至對“行善“本身生出巨大反感,從此再也不做善事,那豈不是斷了他們的善念,這就算攀緣了,是錯誤的。一定要在他們能接受的範圍內,不至於嚴重影響生活的範圍內去做善事。
當然,如果家人和你誌同道合,一樣的心胸寬廣,那自然是另當別論。
二、深知善惡。
我一向主張,作為一個善人,一定要比最惡的惡人,更徹底的了解人性中一切陰暗殘酷與邪惡。
不了解人性自私、險惡的人去行善,往往靠的是一腔熱血的正義感,充滿了理想主義,但是既沒有真正不計較一切得失、寬恕一切的廣闊胸懷,也沒有曆經千辛萬苦不動搖的意誌。這樣硬生生推起來的高峰,必然會有下滑的一天,那時候,就很可能會懷疑、痛苦,直到放棄,甚至會轉而否定過去自己的善行,並對其他行善的人冷嘲熱諷。這就是被冰冷的現實擊敗了,而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惡“認識不足,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了知一切惡的人,每次行善助人之前,就應該預料到一切至惡的情況都可能發生。比如對方編造了謊言,誇大或扭曲事實來騙取同情;比如受捐助人的父母或丈夫,卷款逃走,病人仍然無錢醫治;比如受捐助人多年後變成了一個危害社會的罪犯;比如受捐助人後來自殺了。等等等等,一切最惡劣情況都可能出現,至於知恩圖報,對你讚揚、感謝這種事,更是連想都不要想。
這些是不言而喻的,作為一個稍有閱曆和智慧的人,事先你就應該想到的。
有了這種理念,再去行善,你就永遠不會感到心寒、後悔等負麵情緒。無論發生什麼狀況都在預料之中。因為人性中一直就有這些私欲和惡念,千百年來一直如此,有什麼好意外的呢。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一旦受助方出現道德瑕疵,甚至是恩將仇報,就不會有挫折感,行善的信念就不會受到衝擊,更不會從此不再行善。行善的理念、意誌才會堅定無比。
更何況,布施行善,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受捐助者,而是捐助人,你得到了道德滿足感,並且種下了善因,使自己遇到危難的概率極大的降低,即便萬一日後有了難處,也一定有人幫忙。這已經是很大的好處了,何必因為對方的惡行而後悔甚至是憤恨呢。
要知道,行善捐助最忌諱的就是後悔,一旦後悔,這善因就削弱了一大半啊。
總之就是,行善之人,應該有一個堅定的理念,那就是“我的善與你的惡無關。“你要欺騙也好,要恩將仇報也好,卷款潛逃也好,那是你的因果。我為了修心,為了生活平安幸福,提升格局,我就是要堅持行善,這是我的因果,個人因果個人背。
我常引用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話:“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地藏王菩薩說過:“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們僅僅是拿出一點錢或出一點力,就要委屈抱怨嗎?這種事不是正好用來克製心目中的貪嗔癡,正好用來化解心中的慳貪、傲慢,正好看清現在你的心胸、氣量嗎,件件對我們修心的人來說都是好事啊。所以,凡是修心的朋友,應該感謝這種事。
行善之人,要時時反省自己,道德層麵上,對己要嚴,對人要寬。自己的缺點一定要盡力改正,對他人的缺點要盡力理解、寬容。
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惡,推脫到社會環境、法律製度或職責上,一切都是有選擇的,隻是你為了自身利益和欲望選擇了作惡而已。
即便在全民參與的政治浪潮中,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用武裝帶打死自己的老師、給女教師灌糞湯、告發配偶、和父母劃清界限的,有惻隱之心的人,即便思想一時被蒙蔽,也不會對同類如此殘忍,雖然迫於形勢,不得不參與某些活動,但絕不會親手加害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