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止”、“觀”及有漏之善(上)(1 / 3)

有一句話叫做“曆事練心,對境修行“。這是所有修心之人應該時刻銘刻在心的理念,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你真正明白了這八個字的含義,大多數逆境都很難使你煩惱憂懼,大多數順境也很難令你得意忘形。

曆事練心,“曆“是經曆,經曆種種事相,“練心“練什麼?練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真的功夫,這是練功,這是真實的成就。沒有接觸各種境界時,你說你不著相、不動心,不貪財、不好色、不好名、不生氣,那未必可靠。真正接觸了,財色名利的誘惑放在麵前了,貪念不生,嗔心不起,那才叫真正功夫到家。

《神雕俠侶》中,鐵掌水上漂裘千仞出家為僧,法號慈恩,來到絕情穀與二十幾年未見的妹妹重逢,最初時心境大亂。這就是對境修行的功夫不到家,導致心隨境轉,惡念發作。

原文:“慈恩……回首前塵,心中一陣迷惘。……他以往二十年隱居深山,倒還安穩,這時重涉江湖,所見事物在在引他追思往昔。常言道“不見可欲,其心不亂“,但若一見可欲,其心便亂,那裏談得上修為自恃?一燈這次帶慈恩上絕情穀來,固是為了相救師弟和朱子柳,但也有使他多曆磨難、堅其心誌的深意。“

不經曆世事磨礪考驗的平靜、不動心,終究是不可靠的。幸好各種機緣巧合下,加上一燈大師的不懈努力,慈恩終於大徹大悟,將親情羈絆、前塵舊恨、昔日威名統統解脫放下,灑然離去。正所謂: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簡單的理解,“曆事練心“就是說每經曆一件事,首先,立即要關注的是心理的變化,情緒的起伏,並努力把心靈引導、控製到淡定從容、不貪不嗔(生氣、憤怒的意思)的狀態。主要把這件事當做一次鍛煉心靈的機會,至於事情本身如何發展、處理以及成敗得失,是放在第二位的。

“對境修行“意思類似,麵對一個情境,無論大小,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必須全部當作是對心靈修養的考試。能保持住冷靜理智、無憂無懼的心態,沒有被各種忘形張狂的自得、酒色財氣等欲望和悲怒狂喜等負麵情緒擊敗,那就是這次修行成功了,考試過關了。如果再從中悟出一些正確的理念,那就更是優秀,等於是進階了。反之,就是失敗了一次。

普通人受到逆境、挫折,即便堅強的撐了過去,內心深處也會視之為傷痕,一道道傷痕積累下來,心境就會受到很大損害,性格會逐漸改變,或陰暗或沮喪或暴躁或抑鬱或惡毒或疲憊或麻木市儈等等。

而曆事練心的人會把一次次逆境視為一場場考試,每一次逆境,隻要沒有產生巨大的負麵情緒,那就是一張優秀的成績單,一枚軍功章,隻會為之自豪、自信,絕不會有傷痕、負擔的想法。所以,同樣的人生起伏,同樣的曆經挫折,有的人越活越累,總想逃避壓力。有的人就越活越輕鬆自信,豪情滿胸,壓力越大越振奮,正好借機驗證自己、錘煉自己。

這八個字所代表的心態其實就是任何時候都使自己保持一種局外人、觀察者的視角,自己在自己的局外,自己觀察、研究自己,提高自己的認知和控製自心的定力,並最終領悟明白世事人心的根本規律。

人遇到財色名利以及情感得失等境界現前時,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應。用比喻來說明,由低到高:把各種順境、逆境比作一堆火,有五種東西放在火旁。第一種是幹草,一遇到火,立即燃燒。第二種木柴,雖不會立即燃燒,但隻要吹幾口氣,也就燃燒了。第三種鐵塊,鐵雖然不會燃燒,但燒到一定的熱度,也會熔化。第四種水,不但不能燃燒,而且還可以把火熄滅。可是如果把水裝入容器中,還是可以被燒沸的。第五種是空,因為空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任你烈火怎樣焚燒,空的體性永遠安然無損,用不著去滅火,火勢必然會自行熄滅。

在這五種境界中,第一種如同是最無定力、修養,缺乏智慧的普通人,心境完全被外境牽動,有得就喜而忘形,有失就或怒或悲。中間三種的木材、鐵塊和水,如同定力、修養由淺至深的三種人;最後一種“空“,才是聖賢的精神境界。

《神雕俠侶》中重陽宮被霍都放火,事後丘處機與郭靖對話的原文:丘處機將手一揮,笑道:“出門一笑無拘礙,雲在西湖月在天。宮殿館閣,盡是身外之物,身子軀殼尚不足惜,又理這些身外物作甚?……“其實我眼見重陽宮後院為烈火焚燒之時,也暴跳如雷,此刻才寧靜了下來,比之馬師哥當時便即心無罣礙,我的修為實是萬萬不及了。“

丘處機當暴跳如雷之時,也就是木柴的修養,麵對逆境失去了對情緒的控製。幸好他畢竟是修行人,還是有些定力的。所以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製止了憤怒的持續,這時可以說是達到了鐵塊的層次,但他終究是不穩定的。

而馬鈺應該已是心靜如水的境界,重陽宮被燒,當時就心無波瀾,不嗔不怒,這是常人很難做到的。當然,馬鈺應該還是達不到空的境界,也就是說,當逆境再升級的話,他就恐怕是控製不住了,也就是前麵說的,水放在容器中也會被燒沸的。比如,全真七子如果一次被殺五人以上,隻怕他就要急怒攻心了。

那麼草、木、鐵、水、空,沾火就著的草我們就不多說了,這樣脾氣暴躁或極度自卑的人是極少數的,他們也很難主動修心養性。

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想過修心問題的普通人,是處在木材的階段,他們雖然不會很輕易的得意忘形或怨憤不甘,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初心。也就是說,雖然不會馬上生起貪嗔癡的念頭,開始還算平靜,但稍有風吹,就會心動。

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類似情況,有些人麵對事情時本來沒想那麼多,但當聽到外人說出一些話語時,心中立刻就起了妄念。

比如:你老公現在有錢了,小心他學壞找小三啊;你老婆現在升職了,女強人啊,天天出去應酬,小心給你戴綠帽子啊;你兒子怎麼長得一點都不像你呢;你看你,出來喝頓酒還得受老婆限製,她不就是因為賺錢比你多,瞧不起你嗎;你生了女兒,小心你老公和公婆對你不滿啊;你老公連幾千元的東西都舍不得給你買,那就是不愛你,和他過日子還有什麼意思;男人怎麼能做家務呢;女人怎麼能不掌握家庭財權呢;你兒子考得這個大學馬馬虎虎,不如我兒子那個學校好啊;你買的這輛車(房子、衣服、化妝品等等)有好多缺點啊,性價比不高啊;你這麼大年紀該找個人結婚(生孩子)了;你父母把財產都給了你弟弟(哥哥或姐妹),對你不公平;某某人(同事、朋友或領導等)昨天說那句話,好像是含沙射影的針對你啊;某某人平時幹活沒你多,業績沒你好,獎金怎麼比你高啊;這次升職應該一定有你啊,要是沒有你,那可太不公平了;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太多,無法一一列舉。

說這些話的人,有的就是不懷好意的的挑撥或赤裸裸的嫉妒。有的是潛意識裏看不得別人生活平靜幸福,心情淡定從容,以攪亂別人心境為樂事,把這種有意無意的嫉妒和惡意掩藏在貌似關心的麵具下。對於這種人,請大家牢記一句話,“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無論對方表現的多麼古道熱腸,多麼為你鳴不平,其人品都已經是十分可疑,動機更是不良。

還有極少一部分,是沒有惡意,但因為思想觀念的狹隘,總想把自己認為“幸福“、“正確“的生活觀念強加在他人身上,如果人人都按照他(她)的生活軌跡走下去,他(她)才會獲得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告訴自己“看,我這一輩子活的多正確、多明白,身邊人不都得這樣活著,我的三觀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能這樣對你的人,以親戚居多。

大家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過這種心態,本來挺開心的,卻被別人的幾句話,就攪得心緒不寧。然後,猜疑、嫉妒、怨憤、不甘、憂慮、焦躁等等各種負麵情緒,就被牽動出來了。這些負麵情緒一旦產生,即便被理智強壓下去,也會或快或慢、或輕或重的、有意無意的找個因由發泄在親人或外人身上。

以上都是負麵語言的引導,還有一種情況是捧殺,別人出於各種目的或想法,對你大肆褒揚、讚賞,你就洋洋自得了。

這兩類情況都是心隨境轉,是愚癡啊。自己的事自己判斷、自己處理,即便因為信息不足或判斷失誤做“錯“了什麼,這個“錯“也可以成為經驗教訓,成就你日後更大的“對“。

別人無論什麼動機來說這些試圖亂你心神的話,你都不應該受到影響。否則,一切生活軌跡和情緒都被外界誘導著發展,你哪來的自信,自己潛意識裏對自己都會下個定義,“我就是個牆頭草,沒有做決斷的能力。我是個玻璃心,承受不了任何衝擊。“天長日久的負麵自我暗示下來,對心靈的控製力就越來越弱,情緒完全被外界環境牽著鼻子走了。

當然,這和剛愎自用完全是兩碼事,如果他人給你提供了以前你不了解的確鑿、真實的信息,你因此調整對某人某事的處理和應對方式,這是很正常的。前文指的是,不應因為外境的轉變而動搖心境,生起負麵情緒。

說到這裏,我們還得反向思考一下,有些話我們聽了不舒服,那麼我們也就不要對別人說那種消減對方幸福感的話語,將心比心嘛。

那我們既然要建立強大的心理素質,當然就不能放任這種情況發生,要努力的調整自己。一般人對自己的心是比較放縱的,即便偶爾做些調整也是一種嬌慣的態度,要是受點委屈時忍了下來,潛意識裏就把自己誇得不得了,覺得我好寬容,好悲壯啊。其實我們不應該這樣慣著它,應該告訴它最多的就是,你錯了,你又讓“本我“冒頭了。任何事不吃苦、不努力都不會有大的成就,修心也是如此。

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和思考,到了鐵塊的境界,就不大容易受他人影響了,一般的得失也放得下,但一些較大的順、逆境還是經受不住,仍然會動心,比如親朋好友的離棄與背叛,自身有了一定成就帶來的傲慢、張狂,或財色名利方麵的重大誘惑等。如果他(她)能夠較快的反省自己,從負麵情緒中脫離出來,那麼問題還不大,如果就此滑落下去,那麼就可能會推翻以前自身堅持的理念,改變初心。

到了心靜如水時,那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除了至親的生離死別還可能撼動心境,其餘一切財色名利,身外之物的得失,都不能引發貪嗔癡了。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不同意,覺得活著就是靠愛情、親情來支持人生意義的,失去了這些還不能悲痛,那豈不是沒有人性。抱有這種觀點,那是對人生意義思考的不透徹,對世事無常這個根本規律,未能深信。

世間萬物,一切生命有生就有滅,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既然人人都必須死,為什麼我們所愛的人就不能死。一切相聚最終必然分離,人人都可能分離,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被分離。怎麼可以那麼貪心。

當你對感情有了執著的貪戀,就必然會有憂懼發生,因為你害怕失去,一旦失去就必然痛徹心扉,越執著就越痛苦,而有些分離是無論如何都要發生的,無論你多抗拒,多深愛也阻攔不住。

所以說要放下對感情的執著,解脫感情對心靈的束縛。放下、解脫是避免情感對理智的蒙蔽,而不是放下慈悲心、關愛心,以此為借口,對身邊人冷漠無視。

越是對感情沒有奢求和期望、不求回報,越是要對他人誠摯關愛和付出,這樣才彰顯出你的慈悲和寬宏。否則對別人的愛,也不過是試圖交換回來情感的滿足而已,一旦抱了交換的心態,得失不均衡時自然就要怨懟或傷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