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止”、“觀”及有漏之善(上)(2 / 3)

放下對感情的執著,指的是,當他們在我們身邊時,我們盡力去關愛,一旦無可挽回的分離或失去,就要馬上放下,不是說一點不能悲傷,而是悲傷的原因主要是悲憫人類生命的脆弱易逝,由自己此刻的痛苦,感受到眾生失去親人的痛苦,由此生起慈悲之心。而不是隻悲傷自己失去了一個能給自己情感溫暖的人,而且把心念長時間的駐紮在這份悲傷上。

悲憫和悲傷完全是兩個概念,悲傷總是離不開“我“的利益得失,有物傷其類的意思,悲憫則是對萬物蒼生的大愛,“視眾生如子女,視子女如眾生“。

當然,如果徹底看透了生死,那就絲毫不用傷悲了,這樣的人,即便自己臨終也不會有任何痛苦和畏懼,對他們來說,生命的終結,不過是一場旅行的結束,生有何歡、死有何懼。所以,莊子喪妻,鼓盆而歌,我們不能認為他是薄情寡義,實在是境界不同,感受和做法自然不同。

而且,即便純從實用角度出發,如果一場生離死別,已經注定發生,無法挽回,那麼你悲有何用?能改變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的事實嗎?既然改變不了還要折磨自己,那不是愚癡是什麼。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種悲傷,主要的作用是無意識下維護自己的道德感和情感利益。如果不悲傷,他(她)會懷疑自己的道德層次,覺得自己薄情寡義,越悲傷他越會覺得自己是重情義的人,這樣也會一定程度的增加他的自信,自己對自己的正麵評價嘛。

而且悲傷也是一種情感撫慰和滿足,也就是說,他(她)潛意識裏會告訴自己,我已經為你痛苦到茶飯不思,憔悴不堪,說明我對你的親情(愛情)是真摯無比的,我這樣折磨自己,對得起你曾經為我付出那麼多。痛苦的時間越長,他(她)就越覺得對得起離去的人。然後等到,他(她)覺得這種痛苦,足矣和對方的付出均衡時,他(她)就會有意無意的告訴自己,我不能再這樣悲傷下去了。然後他(她)才能放下這個心結,開始新生活,重新尋找快樂和幸福。當然,也有極少數人,潛意識中為了符合重情義的標準,悲傷一輩子的,這是極少數,就不多說了。

當我們明白這些之後,就不會輕易的悲痛欲絕了,可以把悲傷轉化成悲憫。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現在一切都講人性化,悲傷是符合人性的,悲憫是逆人性而動的,為什麼一定要悲憫呢?

辦理具體事務,為人處事上,大多是以順為貴,以逆為賤。處處和人對著幹,你很難有一個順利的人生。而修心則相反,對於人性中的種種惡念、私心,就是以逆為貴,以順為賤。

《天龍八部》中童姥想要說服虛竹時,虛竹的一段應對,原文:童姥喝道:“呸呸,胡說八道!你武功低微,處處受人欺侮,……這世界上強的欺侮人,弱的受人欺侮,你想平安快樂,便得做天下第一強者。“

虛竹念經道:“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童姥的想法就是大多數普通人的想法,一切要爭要搶,要壓在別人頭上,這就是“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

而經中有雲“智者悟真,理與俗反“。所以,修心的人,常會感受到一些他人對你三觀的反對,這時候,請不要迷惑與動搖,記住這句“智者悟真,理與俗反“。如果沒有一個人反對你,那說明你沒有悟到真理,有人反對你才說明你可能掌握了真理。

人性中有根深蒂固的驕奢淫逸、貪嗔癡慢等惡習,對於這些就是要逆,要刻苦勤奮的不停修煉才能壓製並擊敗它們,不擊敗它們,我們的心就不能完全被自己掌控,就有數不清的煩惱憂懼隨時出現。從這個角度說,“反人性“是個褒義詞,也是非常必要的,就是要反人性中的弱點。

所以,我們要悲憫不要悲傷,悲憫可以使我們獲得比悲傷更強大的道德感和極高的自我評價,從而極大的增強自信。

但要記住,刻意的悲憫是不純粹的,是功利性的,初、中級階段可以刻意,但要進階最高層次,就必須去掉這份刻意,去掉這個希望獲得道德感的念頭,去掉這個“我是慈悲善良的人、我的道德很高尚“的念頭。自然而然產生的悲憫才是真正的悲憫。

當然,在修心大成之前,一般人是不可能直接做到太上忘情的程度,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井要一米一米的挖嘛,那麼隻要你心中明白,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暫時的負麵情緒也能推動你向覺悟更進一步,而不是被它拉著陷入對情的執著和癡迷中去。某部電影台詞說的好“曾經痛苦,才知道眾生的痛苦。曾經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曾經牽掛,才能了無牽掛。“

這就是不二法門的道理,“煩惱即菩提“。(菩提可以理解為大智慧、大理性),如果你能覺悟,煩惱就可以立即轉化為菩提。

至於最後的“空“的境界,那就一切財色名利以及生老病死全部看破放下,解脫一切執著,再沒有任何煩惱憂懼。這個境界能做到的人很少,可以說是萬中無一。有此決心的,當然要努力達到這個境界,大多數人,就暫時把目標定在心靜如水吧,最差也得達到鐵塊的境界。

那麼下麵說一說提升心理格局、掌控內心的兩種重要方法,那就是強行製止與改變理念。下文分別簡稱為“止“與“觀“。

可以這樣說,無論哪一家哪一派,隻要是調節心理,都離不開這兩種方式,無論是西方心理學,還是東方傳統文化的佛、道、儒,細節各有不同,但終歸是這兩者合用。

“止“與“觀“在修心過程中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在修心過程中,止觀必須兼顧,如果隻修止不修觀,就不能得到根本智慧而達到圓滿巔峰;如果隻修觀不修止,不僅已經修得的止容易退失,遇到煩惱障礙的時候,沒有能力對治,心念不能達到平靜安定,觀也就無法成就,定可生慧麼。

舉個淺顯的例子說明“止“與“觀“的區別,比如說,某人對你說了一句很不中聽的話,甚至是罵你,或對你做了某件很傷人的事,這就是逆境。

你要平靜應對這個逆境,隻有兩種可能,一是強行克製,告訴自己,“我不能生氣,生氣對身體不利,對修心不利,還會得罪人等等,總之有種種害處,那我一定要把這怒火壓製下去,不能表現出來。“然後或深呼吸,或轉移注意力,用種種自己的方式把怒氣壓下,達到心理平靜,這種壓製就是定力,就是“止“。

如果隻靠“止“,而“觀“的境界不到位,那就會有後遺症,因為負麵情緒隻是被壓製,沒有發泄或化解,它並沒有憑空消失,就會在某一時刻,由某一契機引發,如同被石頭壓住的小草,早晚會冒出頭。你總有定力不足、控製不住的時候,那就會發無名火。如同前文說到的裘千仞一樣。

不隻是憤怒,其他各種負麵情緒都是如此。所以,部分人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失戀、離婚或親人去世等等事情發生時,開始時心緒還算平靜,但一段時間後,負麵情緒突然爆發,陷入悲傷、憤怒、沮喪中無法自拔。

隻用“止“來克製負麵情緒,這隻是說,你僅僅是“知道“負麵情緒有害處,為了自己好,各種利益權衡下,決定克製它。並不是認為這件事你壓根就不應該生氣,並沒有“看透“這件事根本不值得生氣,並沒有深信由財色名利情等引發的煩惱,都是虛幻的,都是錯誤的。你認為:人為了這些事生氣、煩惱是正常的,符合人性的,你控製住了是你了不起,思想境界高人一等。

那麼如果你長期正確的修“觀“,觀察自己的欲望和負麵情緒以及種種,觀察世事人心,領悟出根本真相,去除以前錯誤的觀念,建立起正確的理念。你就會明白,一切煩惱的虛幻性,知道為了一切事情煩惱都是錯誤的。並且對此深信不疑,成為不可動搖,從不質疑的信念。如同你相信對於人來說餓了要吃,渴了要喝,火是熱的,冰是涼的一樣,是規律,是真理,不需要思索,不需要猶豫,成為第一本能。

如果能達到這個層次,麵對逆境時,就不需要拚命的“止“了,因為你根本就沒有了生起負麵情緒的理由,假如有人問你,發生了這種事,你怎麼不生氣啊?你可以百分之百發自內心的回答他,為什麼要生氣啊,我覺得沒有必要生氣啊。

《神雕俠侶》楊過初遇郭襄,帶她到瑛姑居住的黑龍潭捉九尾靈狐那一段,原文:“隻聽郭襄笑道:“這地方都是爛泥枯柴,有什麼好玩?我才不愛在這兒呢。你若嫌寂寞無聊,便請到我家去,住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我爹爹媽媽定對老前輩款以上賓之禮,豈不是好?“那老婦臉一沉,怒道:“你爹媽是什麼東西,便請得到我?“郭襄性子豁達大量,別人縱然莽撞失禮,她往往一笑便罷,極少生氣。那老婦這句話重重得罪了郭靖、黃蓉,若給郭芙聽到了,立時便起風波,郭襄卻隻微笑著向楊過伸了伸舌頭,不以為意。“

這就是郭襄“觀“的高明,她心中根本就沒有“別人說了我父母一句不是,我就應該生氣“的這個概念。所以她不需要用絲毫定力去克製。壓根就沒有念頭,克製什麼?那麼假如是郭芙聽到了,她因某種原因不敢造次,想做到不發火,就隻能靠拚力克製,這就是“止“。

五絕重聚華山、論武排名。原文:黃藥師笑道:“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隻有你,卻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

無論是淡薄還是虛幻,都還需要在心中電閃般打個轉,但老頑童的對“名“的“觀“就是最高明的“空“,從來就沒有,不需要打轉。當然,一燈大師日後也必能進步到“空“的境界,雖然他心中存在過對“名“的貪念,但後來他的“觀“已經進步到淡薄,最後自然就是徹底放下,完全解脫執著。

對“止“,也就是定力的鍛煉極為重要,大悲大喜大怒對身心的損害以及在強烈情緒支配下容易做出各種錯誤的決定,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就不用多說了。有了較深的定力就可以避免這一切的發生,在此基礎上才能從容的領悟各種正確的信念,使“觀“的境界進一步提升。否則,不遇事時想的頭頭是道,說的天花亂墜,一遇事就心煩意亂,止不住也定不住,那還談什麼“曆事練心,對境修行。“

那麼下麵介紹一個增強心靈控製力的具體辦法,可以稱之為“數息觀“。

這個辦法實施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計數你的呼吸,一呼一吸計為一次,計數十次的一呼一吸為一個輪回。也就是你一呼一吸的同時,心裏默默計數“一“,然後再一呼一吸,心裏默默計數“二“,到第十次後,再從一到十重新開始。

一出一入、一呼一吸,前後不亂,數息不會斷停,氣息也沒有長短不齊,這就表示我們用精神來控製心念,將雜亂的心控製為一念,在我們的身心而言,這是一門功夫。若坐下來還沒數到三,就想到今天要做什麼?還沒到二,就考慮將來要如何、如何?或是回憶昨天、過去的事,沒多久心念就會散掉。人的心不能二念──一顆心不能同時有兩種作用。能夠從一到十都無妄念,則再回頭自一到十數息,這樣,功夫就會慢慢進步,第一次、第二次數息都不散亂,第三、第四次……也不散亂,一直連續不斷,則心自然會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