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止”、“觀”及有漏之善(上)(3 / 3)

除專心工作、學習、駕車等不能分心的情況下,行走坐臥皆可數息,數息時盡量心無旁騖,摒絕雜念,日久自然見真功。再有順、逆境現前,心境將亂時,亦可立即提起數息的念頭,各種雜念、妄念等負麵情緒自然平息,最起碼也會減弱,這減弱程度根據你數息的功夫深淺而定。當然,數息不是修煉定力的唯一方式,平日裏打坐、念佛等都有這個作用,但有些人對宗教有天生偏見和反感,那麼對於這些人來說就用數息比較適合。

數息鍛煉的就是人“製心一處“的能力,古人有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也就是說,如果能心無雜念的努力去做一件事,成功率會達到最高。那麼製止住負麵情緒對理智和心境的衝擊,當然也就不在話下。

常人的心念常常處於散亂狀態,所以控製力就比較弱,“製心一處“不僅可以提高對情緒的控製力,還能增長智慧。

智慧就是清靜的理性,是人人本來就有的。人的心念本來如同清澈平靜的湖水,散亂的雜念和各種欲望就如同水底雜物與風吹浪湧,使湖水混濁動蕩,蒙蔽了智慧,不能正確反映事物,所以時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應對。

大家注意觀察思考一下,為什麼平時明明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卻偶爾會出錯、失敗。比如考試發揮失常、工作失誤、說錯話、做錯事等等。

我們常常看到運動員場上比賽時出現重大失誤,不是他能力不夠,因為同樣的動作,日常訓練時他都能完成,甚至做的很完美,但比賽時就發揮失常。為什麼會失誤,除了平時善念不足,在關鍵時刻潛意識中有雜念幹擾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賽時沒有做到“製心一處“,被內心深處的名利得失幹擾了,尤其是對抗式比賽,比如擊劍、拳擊、散打、弈棋等,隻有製心一處,才能發揮出全部實力,我們平時的一切大小失誤也是如此,通常就是表意識或潛意識“走神“了。

當然,這僅僅指的是你明明有能力做好,卻莫名其妙失誤的情況。而不是壓根就做不到的,超出能力範圍之外的,那是兩碼事。

由數息或其它方式而達到製心一處,就是設法使湖水平靜、清澈下來,這屬於“沉降法“,把雜念、惡念如同水底汙物一樣讓它們平靜下去,用數息這種定念把它們壓製下去,沉到心底。

但隻有“沉降法“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汙物並沒有消失,終究是隱患。還需要長期使用“降解法“,也就是正確的“觀“,用正念把這些汙物(雜念、惡念)化解幹淨,使其不複存在。

很多人的心念在平常無事的時候,是散亂或昏沉的,想東想西,很多無聊無用的念頭。心猿意馬,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散亂如果不盡快止住,就最易生起妄念、惡念。昏沉就是渾渾噩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什麼。這都屬於精神層麵的下墮不上進,嚴重損傷對心靈的控製力和自信心。

數息專治散亂心,心若不專,則意不能定;意若不定,則慧不能生。所以要增長智慧,首先須將散亂心控製為一念,想要使心念專一,就要用功於“數息觀“。

有一點要知道,製心一處並非最高境界,最高層次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簡稱“無住生心“。簡單解釋,就是不在任何一個念頭或任何順、逆境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

至於心無所住呢?財色名利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但絕大多數人不可能直接達到“無住生心“,所以先選擇一個正確無副作用的念頭“安住其心“,比如“數息“以求達到“製心一處“。

一旦具備了相當的“止“力功夫,再加上正確的修“觀“。隨著觀照力的增強,自然能做到心所無住。還是那句話,“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修心要踏踏實實的攀登,不可好高騖遠,數息功夫的增長就是一步一步的上台階。

古人說“守意如城,防意如賊“,這個“意“指的就是我們每一個念頭,守意就是守住正念、善念,防意就是預防妄念、惡念。我們要有一個信念,修心是艱苦卓絕的戰爭,絲毫不能防鬆,要看作生死存亡的大事那麼重要,修心才能盡快獲得最大的成就。

在守意、防意的過程中,要迅速認清敵人的來犯,傾盡全力消滅它。什麼是敵人?絕不是外境的任何變化。

比如說,某人當麵或背後說了你什麼壞話;某個你信任的人欺騙、背棄了你;名聲或錢財受損;工作受挫、感情受挫;某個親近、深愛的人與你生離或死別等等,這一切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境遇,客觀上都不具備讓你煩惱、痛苦的功能,傷害你的人絕不是你的敵人,你的不正確認識造成的心念才是真正的大敵。

請牢牢記住一點,無論任何境遇,修心最忌怨天尤人,不要強調世道人心多麼黑暗不公,多麼殘忍惡毒、卑鄙自私,一切都有條不紊的在因果規律內運作,公正無比。遇到逆境那是你善因不夠,你可以在能力範圍內用正當手段去努力化解逆境,以及製止某人的惡行,怎麼做要看當時的機緣來決定,但就是不能怨天尤人,一旦產生這種念頭就是修心的極大失敗。無論你有多大的理由,怨恨就是種下惡因,會導致惡性循環。

世界上不存在客觀的無法承受的傷害,你覺得無法承受是因為你心理素質不夠強。再大的逆境也有人可以微笑著去承擔,他可以你就應該可以,做不到是你還不夠強大。不要抱怨或仇恨世界對你太冰冷,那本質上是一種懦弱與逃避。

決定你是否產生負麵情緒,是否產生惡念的因素隻有一個,那就是你的念頭,與其它任何外人、外物、情感的變化與得失無關。

隻要你守得住正念、善念、防得住惡念、妄念,一切都不是問題,你就可以時常保持寵辱不驚、得失不亂的淡定從容。

那麼克敵製勝的最佳武器是什麼呢?就是你對心念的製止力,也就是定力。定力越強,擊敗敵人就越快。鍛煉定力的辦法是什麼呢?前麵說了,“數息觀“。

當然,鍛煉定力的方式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隻要是無害的、非邪教的、不依賴任何外物的(比如煙酒、毒品、藥物等)都能用。

你的念頭能定在“數息觀“的時間越長,對心靈的控製力就越強,製心一處的功夫就越深。當遭遇逆境時,就能越快的進入“曆事練心,對境修行“的狀態。一旦進入,逆境的意義對你來說立刻就不同了,它不再是“不幸“、“挫折“、“被騙“、“被辱“等等。無論任何一種逆境,對你就隻有一個意義,那就是,這是一場“考試“。這樣,你就能瞬間從逆境造成的得失中跳出來,不被得失所困,進入冷靜的理智狀態。

然後在日積月累鍛煉出來的定力幫助下,迅速壓製、平息住負麵情緒,在“製心一處“的狀態下,做出正確的應對。

“止“的重要性大家都了解了,下麵再談一談“觀“。正確的觀念可以迅速提高止念的能力。隻有“止“沒有“觀“,那還是“有敵“的層次,也就是說,你心中還會產生各種負麵情緒這些敵人,就算你的定力極高,每次都能打敗它們,可這種強力壓製,終究會有後患,萬一逆境極強時,有可能引發全麵崩潰,於是好好的一個善人,會轉眼變成大惡人,根基不穩啊。

還記得《連城訣》裏麵的花鐵幹嗎?他失手刺死結義兄弟劉乘風,心防大破,定力一失,智商立降,看不破血刀僧已經是強弩之末,跪地求饒,束手就擒。然後自覺底線已失,就沒有勇氣麵對自己的錯誤,一路下滑,變得比血刀僧更卑鄙惡毒。假如他有正確的“觀“,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正確的“觀“有很多內容,既然談到花鐵幹,那麼就正好趁機介紹一個極其重要的理念。

重要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毫不懷疑、毫不動搖的把這個理念銘刻在心,就可以化解一切折磨你的悔恨和愧疚與懊惱。無論它是多嚴重的亦或多微小的,無論是多年前的,還是一分鍾前才產生的,都全部可以消於無形。

請看《神雕俠侶》原文,裘千仞心魔發作那一段:黑衣僧的吼聲更加急促,直似上氣難接下氣。那白眉僧緩緩的道:“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證覺自此始……若人罪能悔,悔已莫複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這段佛偈原文出自(隋)智顗所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名《小止觀》、《童蒙止觀》。金庸先生引用過來。

大意就是,不該做的事做了,應該做的事沒有做,因此悔惱時常如火燒一般煎熬內心,但這也是證悟智慧的契機和開端。

如果有罪能夠懺悔,懺悔後就不要再憂愁,這樣心才能安樂,不應該總是牽掛著不肯放下。

這裏注意一下,要懺悔不要後悔。前文略談過後悔和懺悔的區別,這裏再強調一次,

後悔是不斷想起,心念停在其上,煩惱重重;懺悔是當下截斷,永不再犯。後悔是活在過去,懺悔是為了未來。懺悔的目的是為了改過,心向前看,越懺悔越輕鬆;一味後悔懊惱、念念不忘,停留在過去。

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是好事,但是隨之而來會有兩種反應:把愧疚一直放在心裏,就會成為障礙,所謂“悔箭入心“,令人沉湎痛苦不能自拔;另一種是積極懺悔,懺即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這是一種正麵的力量,能令人清涼、解脫,從而放下包袱更好地前行。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就是說,不會因為你心懷後悔,使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有任何改變,一切時過境遷。當時沒做的就是沒做,沒法回頭去做;當時錯事、惡事已經做了的,不能使之變為沒做過。

所以,一切過去,必須懺悔後斬斷放下,就可以解脫一切悔愧。

千萬不要以為,念念不忘做過的錯事、惡事,因此內疚於心,就是你道德高尚了,那是愚蠢,於事無補,至於懊惱某些事沒及時去做也是同理。

大家再有此類負麵情緒生起時,可以回憶一下這段偈子,心中默念幾次,“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證覺自此始……若人罪能悔,悔已莫複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花鐵幹如果早明白這個道理,即便是失手刺死結義兄弟,也不能將他擊垮。勇於看清並麵對自己犯下的天大錯誤,並且能夠徹底解脫放下,這是心理素質強者的必備因素。強調一句,無論多大的錯誤甚至於罪行,也是一樣處理。不要糾結事情的嚴重性,隻要是已經發生過的,無可挽回的,無法彌補的,統統是一樣處理,放下放下再放下。

這不是恬不知恥,也不是鐵石心腸,更不是無情無義,而是大智大慧。前提是自今日起,你下了大決心,改過遷善,隻要做到這一點,前塵往事就與你再無關聯,以前的你就已經死了。

當然,如果你說,我錯了就改,就懺悔,然後改了再犯,犯了再改,那根本就不是真懺悔,而是知法犯法、知惡行惡,罪加一等,瞞得過誰也瞞不過因果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