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止”、“觀”及有漏之善(下)(1 / 3)

有些朋友可能會想,言行上的惡,還比較容易控製,經常警醒自己就可以了,至少不會做出嚴重的惡行。但念頭上的控製就非常難,就算練習了數息觀,也做不到一點惡念不起,那是不是生活中的逆境就沒法避免了呢?

當然不是,首先,言行上沒有惡,這已經就是善占了上風了,沒有特殊情況的話,一般不會發生大的逆境。其次,有惡念短暫生起很正常,除了少數修心大成的人,常人不可能做到一點惡念沒有。

那怎麼辦呢,很簡單,第六識(表意識)偶爾起惡念沒關係,不執著就基本沒問題,也就是說,別讓惡念進入第七識(第七識的主要功能就是執著),惡念一起,馬上告訴自己,這是本我在鬧事,這不是出自我本心的真正想法,是各種欲望蒙蔽下扭曲的念頭,要立即令其消失,有了這種自省,惡念就不會造成大的危害。

什麼叫執著,執著就是認為自己的這個想法是絕對正確的,不可更改的,天經地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無論任何事情,一旦過分,就是執著,就很容易引發災禍。

比如說,《書劍恩仇錄》中乾隆曾經送給陳家洛一塊玉佩,上麵刻有“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八個字,說的就是執著帶來災禍的道理。

情深不壽,那就是為了****不顧一切,既然不顧一切了,就和飆車一樣,出車禍就很正常了,因為你沒有理智嘛。比如嶽靈珊同學、程靈素同學、香香公主都是為情深送了性命。

她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心中執著一個理念,“為了愛情可以犧牲一切,也應該犧牲一切“,完全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對方對自己是否全心全意,結果就隻能悲劇了。

當然這個“不壽“,並不是指身體死亡的意思,是說用情過深,感情反而容易破裂。生活中情深不壽的例子太多了,越是抓得緊,就越是失措,不是把對方逼走,就是被對方輕視、毫無尊嚴,因此造成的感情悲劇數不勝數。

強極則辱,就是認為處理任何事務,一定要用強硬手段占了上風才是勝利,從不肯退讓半步,這樣的人很容易最後遭到失敗。天山童姥,星宿老仙,任我行、左冷禪統統是這一類人,自以為這就是奮發圖強、意誌堅定、手段高明,結果隻能是身敗名裂。

這種實例,新聞中很常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某位官員或富商被抓後,其他熟人對他們的評價中會有相似的詞彙,“性格強硬“、“雷厲風行“,對同事或下屬,張口就嚴厲責罵,絲毫不留情麵。

但弱者不見得就扳不倒強者,你一時得勢就處處強硬,得罪人太多,難免有人會暗中對你不利,積少成多,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強弱之勢就瞬間調換了。

為什麼要強調修心的人,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不卑不亢。一者,免得你得罪人。二者,如果你對強者諂媚,對弱者高傲。這會嚴重影響你的自我評價,你很難在內心深處認定自己是個坦蕩君子而不是阿諛小人。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的和善有禮,你就不會因為對領導客氣而認為自己是在卑躬屈膝的討好權貴。這種禮貌客氣就是你的修養,而不是單純為了某個人而施展。

生活中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這種“強硬即勝利、忍讓即恥辱“的理念運用到家庭生活中,於是夫妻之間、婆媳之間甚至父母子女之間,非要事事爭論個對錯,非要針尖對麥芒。

殊不知一時一事中,即便靠尖牙利嘴、暴跳如雷占了上風,駁的對方啞口無言,這家庭不睦的種子就已經種下了。因為對於大多數沒有主動修心的人來說,他們不可能喜歡被人壓製的感覺,但凡被強硬態度所打壓,必會有意無意銘刻在心,日後必會在某個時刻將這種負麵情緒爆發出來,給強硬者帶來麻煩。

時事新聞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家人之間或陌生人之間爭吵,本來可以息事寧人、轉身離開的。但都因為覺得自己有理,於是嘴巴不饒人,偏偏要步步升級,多罵那麼一句,結果被重傷害甚至殺死。什麼理能有活著重要?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戾氣很重,心理狀態處在崩潰邊緣,一旦有導火索引發就可能動手打人、殺人,我們普通人犯不著冒著那麼大風險,付出那麼大代價,去和這種人爭論對錯。你又不會武術,又沒有武器,一旦出事怎麼保障自身安全。

別人插隊、別車搶道、亂扔垃圾、高聲喧嘩、粗暴野蠻等等,有沒有錯?世俗道理上說當然是有錯。但從天道因果上講,你如果因此不依不饒,就是招惹禍端。凡事能忍就忍能讓就讓,你永遠不知道你麵對的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情緒是否接近瘋狂。所以,請謹記,一言能惹塌天禍,語不三思莫開口。

有人會說,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不良習慣,就要靠每一個人去鬥爭才能遏製,這還是小道理,短期看來貌似正確,長期看是錯誤的。這種說法,與秦始皇焚書坑儒,收天下兵,鑄十二金人是一樣的理念,一時一事可能會快速解決,但埋下仇恨戾氣的種子,必會以更大的力量爆發出來。和某些愚癡之人,用吸毒來治療腹痛一樣,後患無窮。

鬥爭隻能換來鬥爭,你又不是執法者,又不是道德楷模,有什麼資格去鬥爭,對方豈能信服。常人所說的鬥爭,動機百分之九十九是因為對方侵占了你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公義。不是不能強硬,但隻有政府製定了詳盡公平的法律,並且能夠一視同仁的嚴格執行,這才是正確的強硬,因為公平的法律懲治基本不會引起被懲罰人的刻骨仇恨。其餘一切民間互相指責謾罵都是錯誤的方式。

做人不要執著與小道理,要明白大道理,家庭生活中。什麼是小道理?個人生活習慣,隻要不涉及人身安全的,都是小道理,不要動不動得理不饒人的去苛責家人隨著你的習慣改變,哪怕那個習慣確實被主流價值觀認定為缺點。那什麼是大道理呢,和為貴、忍為上,以寬容善心對人,人必寬容善心對你。無論什麼原因,無論對方有多大的錯誤,你若以敵意對人,人必以敵意對你,這是大道理。

前文說過,“棄小利而獲大利,棄短期利益而獲得長期利益,棄顯性利益而獲得隱性利益“,這才是智者所為。(此處的利指的並非錢財,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融洽程度以及道德感)。

“情深“和“強極“隻是無數種執著中的一種,大家自己想一下,凡是你認為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可改變的理念,大多數就是執著。

不執著就是不要簡單的把事情絕對化。比如說絕對不能殺人,絕對可以殺人;有錢絕對是好事,有錢絕對是壞事;被人稱讚一定是好事,被人稱讚一定是壞事;配偶出軌一定要離婚,配偶出軌一定不能離婚;絕對可以打孩子,絕對不可以打孩子;一定要和顏悅色,一定要嚴厲斥責;絕對要管親戚的瑣事,絕對不要管親戚的瑣事,等等等等,類似這些觀點都是執著。一切要看當時的緣分(各種內因、外因),看發心是公義還是私利來做最終決定。

壞的不要執著,就是好的也不能執著。比如說報恩是好事吧,但也不能簡單說有恩必報。

《笑傲江湖》中原文:方生道:“不敢。風老先生昔年於老衲有大恩大德,老衲此舉,亦不過報答風老先生之恩德於萬一。“

方證抬起頭來,說道:“說什麼大恩大德,深仇大恨?恩德是緣,冤仇亦是緣,仇恨不可執著,恩德亦不必執著。塵世之事,皆如過眼雲煙,百歲之後,更有什麼恩德仇怨?“

為何這樣說?世事人心詭譎莫測,如果你的恩人要你做一件惡事來報恩,你做還是不做?假如你執著於有恩必報,豈不是要被迫作惡。所以方證這段話,要多加思索啊。

至於不應執著與仇恨、嫉妒、憤怒等任何負麵情緒的道理,太過淺顯就不必說了。

要破解執著,最好的兩種思路就是:一、不要認為單純的有必須怎樣做、怎樣想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