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理事迥異、理事圓融、理事不二(一)(3 / 3)

六哥:“你這話題扯遠了吧,貌似和咱們剛才的話題無關啊”。

我:“不遠,提綱擎領啊。世俗道理咱們簡稱小道理,天道因果簡稱為大道理。不了解大道理,隻知道小道理是不行的。

當然不是說小道理都是錯。小道理有很多也是和大道理互相重合的。隻不過很多人不明白一點,小道理是用來要求自己提升道德的,而不是拿來衡量他人的,大道理就更是如此。

用自己的小道理去衡量別人,很多時候就是自找不痛快。因為你限製別人,試圖改變別人,指責別人、敵視別人。無論這個人與你的關係是上下級還是同事朋友,或是父母配偶,別人就一定會不同程度的反擊。

對理與事的理解,可以大體上分幾個層次。最低的當然就是理事混亂。這個不用多說了,就是前麵提到的,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感到處理具體事務很糾結,即使處理成功了,也會感到很鬱悶。

比如戀人、夫妻、父母子女之間常因為瑣事發生矛盾,指責對方,就是執著於小道理。覺得自己對,對方錯,理直氣壯。一旦說服不了對方,達不到改變對方使之適應自己的目的,就氣憤或自覺委屈。

這就是不明白大道理。什麼大道理呢,和為貴忍為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是大道理。

你覺得自己對,對不起,你不是聖人。你認為自己對,不見得真的對。很多時候不過是出於暗藏的自己都不知道的私念而已,為了讓自己心中更舒適而已,甚至赤裸裸的就是為了自己利益而已。

即便真的是你對了,完全出於正義公心,可生活中除了有關人身安全的事,哪有那麼多大是大非,你得理不饒人、固執己見,使他人心中煩惱氣憤,甚至起了惡念,就已經是大錯了。何況你自己也有缺點,別人還想改變你呢,你願意嗎?既然你不願意,推己及人,你為什麼要去苛求他人遵守你的標準呢。

一個人根據智慧和閱曆的提升,可以從低到高,分三個層次做改變。第一層是理事迥異;第二層是理事圓融;最高一層是理事不二。

先說理事迥異,這個層次就是把理和事硬生生分開,也可以簡單理解成情感和理智強行分開。

就是說心裏還堅信自己的理念是沒錯的,但為了生活中不遭到極大的阻力,具體事務的操作按照世俗標準去做,無論自己多不情願。

當然,這個層次隻是暫時的無奈之舉。還是得盡快提高到第二層,甚至是第三層,才是治本之道。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沒有認識到如何正確修心的人,是不會反省自己的理念的,隻會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那既然理念暫時無法改變,就隻能強行分開處理。否則強行對抗整個世俗,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比如你表妹,有點自命清高。那麼,為了工作中不受到排擠,就可以有限度地去迎合他們。比如說送點禮,說點兒好話,然後在心裏繼續批判他們的庸俗和唯利是圖。這就是理事迥異,既維護了自己的清高感,又化解了工作矛盾。

當然,迎合是有限度的,使對方犯下大錯,並且危及自身的事絕不能迎合,比如領導要包養她,或者單獨帶她去喝酒,或者逼她做假賬等等,那寧可辭職也不能妥協”。

六哥:“但是這樣做的話,她心裏肯定會感到很壓抑。覺得自己被現實壓迫改變的初心,做人很失敗,人生不自由,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有未來無數的苟且,這種負麵情緒怎麼化解”?

我:“這詞讓你拽的,你是要作詩還是要唱歌啊,你以為你是高曉鬆啊。

其實想要化解,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提高自己的心態層次。用什麼心態去做這些事呢?那就是隨順眾生,什麼是隨順眾生?修心的人,看待一切眾生,一定要有一種慈父看待劣子的心態,尤其是對有缺點的眾生。

孩子有缺點有問題,做父親的隻能循循善誘或者表演威嚴。不能隻靠打罵和鄙視,更不能真正氣憤。越是修心有成的人,這種心態越堅定。抱著這種心態的人,絕不會被他人的惡意行為激怒。即便表現憤怒,也隻是為了製止對方犯下更大的錯誤。

在這個過程中,就好比一位思維正常的成年人,管教不懂事的孩子,或者看護精神有問題的病人。

假如一個孩子或者精神病人,拚命鬧著要吃路邊攤的垃圾食品。如果不給他們,他們就要哭鬧,甚至是打人毀物。那麼為了暫時安撫,可以給他們一塊糖,或者是一瓶飲料,滿足他們的小貪心小欲望。

雖然糖和飲料對身體也有害,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樣就可以避免他們惹下更大的禍事。如果以此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好感,再慢慢把自己正確的理念傳達給他們,那就更勝一籌。不隻是隨順眾生,而是變成了普渡眾生。

如果你表妹給領導送禮,抱著這種心態,那就絕不會有壓抑、有委屈。給領導送禮,滿足了他的小小貪心,免得他在日後的工作中給人穿小鞋,借故整人,犯下更大的惡行。

這樣就避免了,因為行賄,認為自己是為五鬥米折腰的沒有氣節的俗人,道德感不降反升,因為你所有的妥協都不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