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行為我不予評價,我隻是借此事說明如何分析一個人的真實心理動機。因為有時候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某事,因為人的表意識會規避對自己不利的念頭。那些損失道德感的想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甚至根本不敢去想。而潛意識會真實體現自己的欲望,無論那個欲望是善是惡。如果不能反思自己,不能修心,那麼人的言行和表意識就會被潛意識所左右。
再比如說,我剛結婚時和妻子也常常爭吵。她說什麼要不做家務了,要回娘家了,我都不生氣,因為我不在乎。但隻要她說離婚,我就會憤怒,追本溯源一下就知道了,我恐懼離婚帶來的各種物質利益和情感利益的損失。所以,即便表意識的理智知道,這點小爭執不會離婚。但潛意識裏麵的恐懼仍然會操控我的情緒,使我憤怒。
再比如說,年紀稍大點的人,大多會厭惡年輕人的文化和某些特質,覺得隻有自己那個年代的歌曲、影視節目和明星是最好的,幾乎每代人都是如此。
60年代的批評70年代的,70年代的批判80年代的,80年代的批判90年代的,可以推斷,這種厭惡會代代延續,永不斷絕。
我以前也有過這種心態,覺得新生代娘裏娘氣,缺乏責任感,無病呻吟,沒有感恩之心,道德滑坡等等。但我知道這種帶標簽式的厭惡肯定是錯誤的,那麼追本溯源一下,有這種心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失去安全感,一代人麵對下一代的蓬勃興起,潛意識裏麵知道,自己終究會老去。社會資源和權力,必須過渡給下一代,自己會被社會拋棄。
除了少數通透豁達的人,大多數人是不願意麵對這種處境的,但又無法改變這個結果。那就從其他地方敲打新生代一下,最方便的莫過於批判他們的文化了。就像老一輩批判我們那個年代的人,穿喇叭筒褲跳迪斯科一樣。
批判什麼都是表象,真正的內心動機就是我還不願意老去,我還不想讓出話語權。當然,還有少部分懷舊的因素,因為那些熟悉的歌聲和電影,寄托著自己的青春歲月,在自己眼中當然是無可超越的經典,不容新生代貶低。
當然,在經濟發達的和平年代,年輕人一定是一代比一代更注重自我利益,更不願意承擔過多的責任,至少大多數是這樣的,其它國家也不例外。沒有信仰,就容易空虛迷茫,缺少憂患意識,追求物欲享受。
現在婚姻越來越不穩固,就是雙方在婚姻中總是在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肯受委屈不肯妥協,模範丈夫和賢妻良母都越來越少了。這是大勢所趨,無論多少人抱怨不滿也沒用。
人不吃苦是很難珍惜眼前的甜的,除非有戰亂或者經濟崩潰等令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的情況發生,才可能大幅度提高人們的責任感和擔當苦難的能力。否則,難以有大的改變。
你看民國時候那些立誌改變國家衰弱困境的年青人,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銳意進取,敢於擔當,真是精英輩出啊。我倒不是說他們做的事都是完全正確的,汪精衛當年也曾經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何等的熱血豪氣,然而也做了錯誤的選擇。但無論如何,那種蓬勃的精神麵貌確實是很可貴的。
現在你全社會去找,也找不到多少那樣的人了。不過這也很正常,亂世出英雄麼,和平年代你讓大部分年青人鐵肩擔道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再者說,善惡不二麼,年青人都羸弱一些,在特定角度說也有利於社會和諧,免得被人煽動蠱惑而鬧事麼。但是為了個人幸福著想,有點擔當和責任感,無論對於什麼年代的人,什麼年齡的人,都是有必要的。
再比如說,以前我特別討厭權威,無論是國家領袖還是單位領導,無論是當代知識分子還是古聖先賢,或者大眾認可的風俗習慣,隻要試圖以權威姿態幹涉我的思想或生活,我會立即反抗,寧可付出代價也不願遵從。追本溯源一下,是因為,我父親從我小時候就用高壓粗暴的方式管教我,於是我厭惡一切權威,是把反抗權威當成了反抗父親。
後來我修為漸進,就想明白了。我父親自幼喪父,我奶奶對他非打即罵。不讓他上學,揪著頭發從學校把他一路踢到家,逼著他去帶著弟弟妹妹撿煤核。他堅持上學,每天來回步行四個小時去學校,沒有錢買筆,在垃圾桶裏撿廢電池,摳出裏麵的炭柱,當作鉛筆寫作業。後來被逼少年離家去當兵,一輩子吃了很多苦,性格被經曆扭曲,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人,一輩子沒有交心的人。雖然在家橫蠻粗暴,也不能都怪他,也是可憐之人。
更何況,他的缺點不停警醒著我,不要變的和他一樣,要時時記得修煉內心,與人為善,他就是我一生中不離不棄陪伴著我的逆境菩薩啊,我得感激他啊。
那我奶奶就惡毒嗎?當然也不是,她年輕喪夫,在那個年代一個寡婦獨自拉扯五六個孩子長大,吃了多少苦啊。生活的重壓使她脾氣暴躁,那也完全可以理解啊,她對我的疼愛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那時在我看來奶奶就是天使,在我父親看來她就是惡毒。哪有什麼客觀的善惡啊,當真是有情皆孽無人不怨。
想想這些,就領悟到,人生不過百年,誰對得起誰,誰對不起誰,到臨死那天,生離死別麵前,還有什麼意義。若是一直耿耿於懷於這些恩恩怨怨,那心胸也未免太過狹隘了,生活未免太沉重了。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多灑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