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這樣一部分客觀主義者,他們不會有那些無意義的想法和情緒。即便有,也隻是一瞬間,馬上就會被他們用剃刀原理割掉。他們隻關注當下,即便當下,他們也不會沉溺其中,因為當下馬上就會變成過去。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比如說,懷舊情緒。每一代人,當他們掌握了話語權的時候就會開始出現大批與之相關的懷舊文藝作品。早期的知青文化、傷痕文學;然後70後的射雕英雄傳、SH灘等港台影視劇和歌曲,對了,還有小虎隊、變形金剛等等;再然後致青春,同桌的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等,就這麼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00後年紀大了也會繼續懷舊的。
懷舊對現實生活其實毫無幫助,但很多人仍然對此熱衷。有的人是因為現在生活不如意,曾經失去的,從未得到的,有很多遺憾,身體機能下降,應對世界的能力變弱,以懷念過去來否定痛苦的現在。
尤其是老年人,最願意一遍又一遍的講述自己當年的意氣風發,來暫時忘卻現在的衰弱,對世界的無力。
即便是中年人,也能從懷舊中找到一種安全感。比如說,當聽到一首老歌時,會回憶起當年與歌相伴的那些經曆,他愛的不是那首歌本身,而是當年的那些人和事。世人謂我戀長安,其實隻戀長安某。
有一首老歌叫愛的代價,歌詞寫道: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他,偶爾難免會惦記著他,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這種情懷看似很美好,我也非常理解,因為我也曾經有過。但是,這種情懷不過是自我安慰,讓自己看起來感情細膩、情深意長,一種心理暗示而已。如果不能通過這種情懷、感受領悟到聚散無常、緣起緣滅的道理,那這個真的很多餘,除了逃避現實,沒有任何意義。
回憶過去固然美好,但真正的智者,會最終看破放下。如果郭襄最後放下了楊過,張三豐放下了郭襄送他的,近百年日夜不曾離身的鐵羅漢。這種情懷,如果不放下,會弱化人的意誌力啊。
人大多會認為童年、少年時是快樂無憂的,雖然這是經過了主觀美化的,並非客觀事實,當時家長和老師的責罵,學習的重壓,甚至是校園欺淩等等,也照樣有憂慮有煩惱,隻不過後來被選擇性遺忘或淡化了。於是懷舊時就仿佛回到了簡單的沒有爾虞我詐、柴米油鹽的童年,獲得一定的安全感,慰藉了日漸枯萎的心靈,短暫的進入無憂無慮的狀態。
有的時候還需要用懷舊來找成就感找自信。於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群中年人坐在酒桌上,滿麵紅光的講述,老子當年如何如何。尤其是家庭、事業上並無多大成功的人。
懷舊還可能會導致對現在生活的不滿和破壞。最簡單的例子,同學會引發婚外情,現在這樣的事情真的不少。明明那個人已經年華老去,人老珠黃,庸俗市儈,但在他/她眼裏就是美,就是帥,就是可愛。這就是懷舊引發的主觀扭曲,為了彌補當年的遺憾,不顧現實的美化對方。
心理學認為,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當我們麵臨矛盾和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懷舊,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安全保護。以期能獲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能抓住過去的掌控感與安全感。這種衝突可以是內心的(如自己的本能與道德、良心之間的衝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現實的衝突)。
但對於某些意誌堅強的客觀主義者來說,他根本不需要這種防禦機製。所以呢,對於類似這種無用的,對現實毫無改善的情緒,他一定是果斷割舍。
不過呢,一切事物都有兩麵性.懷舊與其它情緒一樣,有正麵意義也有負麵意義,就看當事人如何去理解、應用它。所謂‘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
我也曾經回到學校附近的小樹林,找到當年和某位心愛的姑娘刻下海誓山盟的那棵樹,撫摸著那些字,回想起那時唱給她的老歌,心中無限感慨,百感交集,淚流滿麵。當真是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如歌中所唱的:這一生轟轟烈烈愛一回,曾經刻骨銘心的人,一輩子托付誰。
也曾經回到即將拆遷的,我奶奶的老房子,回憶起她老人家拄著拐杖牽著我的手,慢慢的走在集市上,我蹦蹦跳跳的拿著她老人家給我買的糖葫蘆,她總是微笑著慈祥的看著我。而我並沒有時常的陪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