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客觀主義者、剃刀原理(2 / 3)

我以前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心思細膩,敏感度很高。這些遺憾和傷痛,對於某些人也許不那麼煎熬。但對於我,真的是疼的肝腸寸斷,獨自一人時,回憶起這些,常常痛哭流涕,胸口如受重壓,難以呼吸。每懷舊一次,幾天都緩解不了這種抑鬱消沉的情緒。

但是這些情緒,也正是我反思的動力和契機。如果不是這些情緒帶給我巨大的傷痛,我也不會決心去化解它,不會決心去修心。也成就不了我今天的心理素質。

人的一切情緒,源於感性。感性往往會帶來煩惱、痛苦,那些負麵情緒就會使人做出錯誤的言行,生出錯誤的念頭,傷人傷己,不能客觀麵對人性種種問題。那麼為了解決煩惱,就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修煉,各種方式適用於不同性格、不同資質的人。

那麼如何麵對感性,麵對煩惱呢,我看過一篇淨因法師的文章,非常有道理。

文章中介紹了三種不同的方式,我提煉一下簡單的給你說說。1、斷煩惱證菩提,2、轉煩惱成菩提,3、覺煩惱即菩提。菩提這個詞呢,你可以理解為圓滿的智慧、理性。

斷煩惱證菩提,那就是用類似剃刀原理的方式,凡是負麵情緒、無意義的情感一律阻斷、割除。以數息觀或念佛的方式增加定力,增強意誌力。

如果這兩種方法都不喜歡用,還可以用一種寫數字的方法,就是從1寫起,一直往下寫,中間不得間斷,不得改寫。隻要數字錯了,就從1再寫起,如能無差錯無間斷的寫到三千,那就是有一定功力了。

鍛煉定力,在修心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無論用哪一種方式處理煩惱,都必須鍛煉定力。

而單純的斷煩惱得智慧,其本質是承認了煩惱,也就是負麵情緒的客觀存在,認為其很難改變,甚至無法改變。

負麵情緒一旦生起時,一般人采取的行動是,能斷則斷,斷不了則逃,逃不了則忍,忍無可忍則爆發。除非通過各種方式把定力修煉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一直壓製斷除煩惱。

那麼還有另一種思路,轉煩惱成菩提,在這個境界是,煩惱雖然存在但也不是恒常不變的,而是可以轉化的。比如汙泥和蓮花,表麵上看是完全不同的,然而,蓮花必須從汙泥中吸收養分才能成長。有了汙泥,才能長出高潔的蓮花;沒有汙泥,就沒有蓮花。

那麼煩惱好比汙泥,而菩提好比蓮花,如果沒有煩惱在先,豈有菩提可成於後?同理,沒有人生的種種考驗,哪來的人生智慧?因此,麵對負麵情緒,不要逃避,而要學會轉化,不利的因素便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負麵情緒便能逐漸轉化成正麵情緒,這是幫助一個人輕鬆地走出困境的法寶。唯識宗提倡的‘轉識成智’即與此理相通,通過轉化,轉染成淨,獲得自在人生。

所謂‘曾經痛苦,才知道眾生的痛苦。曾經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曾經牽掛,才能了無牽掛。’

人無論經曆何種逆境,產生何種負麵情緒,隻需要轉念一想,思考一下,這些情緒的來源和必要性,以及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的道理,就能把負麵情緒,轉化為智慧理性。並且從自身的痛苦,體會到他人的痛苦,從而產生悲憫之心。

我曾經以對抗天下人為榮,現在則以能對抗‘對抗天下人’這個念頭為榮。

但不要把斷煩惱和轉煩惱看成彼此對立的,一切是一不是二啊,可以一邊斷除一邊轉換啊。最後再達到煩惱即菩提的境界。

這個按照我個人理解呢,就是一種認知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一切都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接受,找到最本質的規律和真相,就可以把汙泥都變成蓮花。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咱倆認識這麼多年了,我身上有哪種性格特點,是從小就有的,至今沒變的,而且極其顯著鮮明的”?

六哥:“這還用問嗎?那當然是不要臉啊。對你的某些言行我不得不感歎,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輩子我認識很多人,但你那種不要臉的風格,絕對是獨一份。從小就沒見過你因為任何人的批評責罵羞愧過,連基本的臉紅都沒有過,被人當眾罵了你也不生氣,有時候倒是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假裝羞愧。

開始我不理解,我以為你是為了麵子故意硬撐,假裝不在乎別人的負麵評價。後來相處年頭多了,我才明白,你真不是裝的,你是真的半點都不在乎。但要說你沒自尊呢,也不是那麼回事,這麼多年也沒見你利用臉皮厚去爭名奪利過。貌似也有你的節操,但就是絲毫不在乎廣大人民群眾對你的批評和監督,這方麵你真是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