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煩惱如何轉變為智慧(1 / 3)

還是接著說剛才的話題吧。

剛才說到轉煩惱成菩提,那麼還有另一重境界,叫做覺煩惱即菩提。

就是覺察到,煩惱就是菩提。《六祖壇經》雲:「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換言之,菩提與煩惱本身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實體,它們的分別隻在一念之間的迷與悟。去除煩惱的關鍵就是掌握當下轉迷為悟的契機,一念覺悟,當下就能轉苦為樂、轉恨為愛、轉惡為善,將現前的煩惱化做無上菩提。

這涉及到不二法門了,也就是一切無分別,沒有二元對立的概念。煩惱和菩提也是一體不二的;迷了就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離開煩惱之外,別無菩提可求。

煩惱如海浪,菩提如海水,海水本性是平靜的,浪起隻因心中有各種分別妄念,是非、好壞、得失、染淨。分別了這些,自然煩惱不斷。

有個很老的故事,但道理很正確。就是那個天天哭泣的老婆婆,她大兒子是賣傘的,小兒子是賣布鞋的。下雨天她就發愁小兒子的布鞋賣不出去,晴天她就發愁大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後來別人教她反過來想,下雨天雨傘賣的好,晴天布鞋賣的好。從此她就天天開心了。這就是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然後呢,還有最後一點要注意,鐵鏈子可以鎖人,金鏈子一樣可以束縛人。含義就是,煩惱固然可以迷惑人,如果你執著了菩提,一樣會成為障礙。

最高的智慧是理性,更是中道,兩邊都不能執著,一切都是緣起性空。

我曾經把修心過程中感悟出的經驗和方法,總結了幾句話:曆事煉心,對境修行。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理事圓融,善惡不二。緣起性空,借假修真。

這幾句話,幾乎概括了目前為止,我所有的領悟。

前麵幾句從字麵就容易理解,我也不多說了,舉個例子,說說借假修真吧。

我常用臥底來詮釋我對借假修真的理解。一個潛伏在敵方的臥底,他要表現的和正常人一樣,該怎麼和同事領導互動就怎麼互動,喜怒哀樂都可以演。同事之間的小摩擦,說說笑笑,吃吃喝喝,對領導送禮拍馬屁,都和別人一樣,沒有特異之處。

但是,這些事的得失沒有一件是他真正動心的,全是表演,情緒不會為之有絲毫波動。他隻有一個目標,就是完成任務。那麼一個全力追求最高智慧的人,就和這個臥底類似。

生活中一切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生離死別,都是一場過不留痕的戲,一切情緒也都是讓自己能夠完成最終目標的工具,全都不具有客觀意義,他的任務就是借這些假象追尋最根本的真實。

對於最高智慧的人來說,唯一正確的感性就是眾生平等的悲憫之心。其餘都是理性。

今天說了這麼多,也該結束了,不管你聽進去多少,相信多少。還有一點很重要,請記住,任何一個人,當然也包括你了,如果想要追求最高的智慧,必須有一天把我所說的一切都拋棄掉,才能達到目標。留下一點渣滓,都是束縛和障礙。

因為一切語言、文字,都是第六識,也就是表意識中產生的。都是帶有分別念的,真正圓融無礙的智慧和真理,根本就不可能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一切都可以借鑒、批判和質疑。但絕不能讓任何語言文字束縛住,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實修實證。更何況,我也沒有達到那種見解完全正確的境界,很多東西也夾雜了自己的主觀看法”。

六哥:“你說的這些我覺得好複雜,我又沒有那麼大決心去修煉到最高境界,就隻想減少些煩惱,做人更灑脫豁達一些,你有沒有什麼簡潔的東西可以借鑒。

我:“那我簡單說說,我對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吧。

做個比喻,世俗法律和道德好比一個直徑一百公裏的圓形電網把人圍在裏麵,不控製自己的人就可能隨時觸動電網。而修心的人,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個直徑二十公裏的圓圈,用更嚴格的要求來約束自己,消除了那些可能使人出格的欲望和情緒。

天長日久習慣之後,他的欲望都是這二十公裏的小圈裏麵的,他想做的事根本就沒有出圈的可能,出圈的事,他根本沒興趣,你請他做他也不做。當然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了,你也不用擔心這樣的人會被兩個圈子束縛住,人家有直升飛機。一旦他悟透了不二法門,非空非有,他就坐著飛機,不觸碰任何一個圈子破空而去了,從此長空萬裏任我行。

修心之道,就是解開心中一道又一道的束縛,到最後必是一片輕鬆,了無牽掛,沒有一絲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