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現實中的例子,我以前的單位有個同事,經常要接辦公室電話。他有個習慣,凡是領導的電話,必定語氣溫柔恭敬,凡是群眾電話必定十分不耐煩。可是上得山多終遇虎,終於有一次,一位上級領導打電話過來,他不知對方身份,對領導語氣惡劣,結果捅了簍子,被主管領導劈頭蓋臉一頓大罵,調離了原崗位。
而另外一位同事,無論接誰的電話,第一句就是語氣溫柔的‘您好’,無論對方說什麼都是耐心回答。那麼他在這方麵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永遠不會因為這種事情犯規出錯。
再比如說,對一個沒有修養的人來說,公共場合不許抽煙吐痰,他會覺得受了約束,不自由。而對於有修養的人來說,就不會覺得不自由,他根本就沒有抽煙和隨地吐痰的習慣。這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再有一點就是,麵對個人的得失順逆時,無論是情感得失,財物得失,還是生離死別,一定要拔高視野,延長時空去看,不要盯在自己那點遭遇上,沉溺其中。
一旦沉溺於個人得失,看待事物和自心就無法客觀全麵。就好比納茲卡巨畫,在地麵上看就是一道道溝壑,隻有坐飛機在天上,才能看到全貌,知道畫的是什麼。
人沉溺於得失,就會對事物誤判。說個小例子,比如說,如果夫妻不和睦,就容易出現誤聽。A說某同事令人討厭,B就可能聽成是在說他討厭,因為他潛意識裏總覺得A討厭他,一定會說他壞話。所以,他會把無關他的話,硬生生聽成是在說他,疑鄰偷斧。至於單位裏、親戚鄰裏間,這種情況更多。幾個人在聊天,特別重得失的人,就以為是在談論他,因為他潛意識裏就是這麼認定的。
尤其是沉迷男女感情導致自己痛苦不堪的人,明明對方就是個普通人,他/她眼睛就盯著那個人,非要把對方美化成白馬王子或天仙下凡,認定了對方是無可替代的。被感情蒙蔽理智,愚癡到了極點,非覺得自己這份感情是天下獨一無二的。
能不能看看曆史,觀察一下現實生活。無論您那是婚外情還是正常戀愛,無論是雙人戀、三角戀、四角戀、多角戀還是同性戀,古今中外都發生無數回了,太陽底下無新事,至今已覺不新鮮。無論你覺得你們倆的劇情多麼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感受多麼層次豐富、刻骨銘心。也不過就是無數對男女演繹過的那點事,一點都不出奇,一點也不感人,一點也不獨特。上到皇室貴族,下到田間地頭,扯來扯去就是男男女女那點事,本質都是一樣一樣的,不是你有點文化,就能改變其本質的。這些事,廣大人民群眾早都看膩了,你老折磨自己有意思嗎。潛意識裏覺得自己是才子佳人嗎,是廊橋遺夢啊,還是羅馬假日啊,還是羅密歐朱麗葉啊,還是梁祝啊,覺得能演繹成一段傳奇啊,還是能流芳百世啊。
咱不用說那些高大上的目標,就為了自己活的開心點,輕鬆點。把你的眼睛,從那個讓你痛苦不堪的人身上挪開行不行。一旦挪開,你就會發現,那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沒那麼大魅力。
心態真的很重要很重要,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和命運。隻看重個人情感得失的人,看到長江,想的是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你說天天琢磨這個,愛啊恨啊,那格局能大的了嗎?心情能愉悅開朗嗎?不要求你做到一切皆空的境界,最起碼目光遠大點。看到長江大河,明月朗星,能想想類似‘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類的心態,這樣也會超脫一些啊。
這樣變換了視角去看問題,就會發現,從古到今,天下無數人的生活都和你一樣,悲歡離合並無本質的不同。很多人比你麵對的逆境嚴重的多,那些在溫飽線上甚至是生死線上苦苦掙紮的人多得是,還有那些身患重病的,天生殘疾的,窮困潦倒的,和他們比起來你已經很幸福了。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可不是天經地義必須一輩子跟著你,絕不會失去的。
可別等失去的時候,再後悔莫及。珍惜當下,別老是自怨自艾、自苦自憐。這樣變換視野的心態,對化解煩惱也是比較有效的。
其實對於那些有一定意誌力的人,還有一個簡單粗暴但極其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暴露療法,簡言之就是,你越是恐懼什麼,就越是在這方麵多次施以強烈的刺激,迅速提高心理閾值,且終身有效,不會退步。當然,前提是你得有最起碼的承受力,別剛一刺激就崩潰了。
郭德綱說過一段話,‘吃虧要趁早,一帆風順不是好事,從小大夥嬌生慣養,沒人跟他說過什麼話,六十五歲走街上誰瞪他一眼當時就猝死。從出生就挨打,一天八個嘴巴,這到二十五歲,鐵羅漢,活金剛一樣,什麼都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