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告誡年輕人,在你事業落敗的時候絕不能讀太多勵誌書籍,讀勵誌書有時候會把一個人讀傻。因為此後你會相信你走的路一定正確,即便偶遇失敗,也會視其為一時的困惑,你堅信最終還是會贏的。這樣的人其實很可怕。
《讀庫》*
書跟人之間那點複雜的情感關係
有的刊物很難說它是書還是雜誌,它的優點像是文庫。過去曾經有一種題材的出版物,如《讀者》,把很多文章結集在一起變成一本雜誌定期出版。不過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讀庫》又有點不一樣,它是季刊,一年出四本,從這點上看它像個雜誌,可是無論從裝訂還是內容,以及文章的長度來講,它更像是一本文集。
《讀庫》在主編張立憲先生的手中風格非常強烈。首先裝幀設計的封麵就很討喜,如今能夠這麼素雅做封麵的書已經很少了。你說它是雜誌吧裏頭還有書簽,每一期還有藏書票。特別是沒有什麼編輯前言,一般雜誌、書或是文集的話,編輯得出來說幾句話吧?不,張立憲很有性格,絕不會加太多文章之外的東西,而是直接用語言來表達意思。一個編輯想表達的態度跟想法已經完全融貫在他選擇和邀約的這些稿件裏麵了,比如說我手上有一本2008年最後一期的《讀庫》,裏麵就有不少好文章。
《讀庫》的文章雜七雜八什麼都有,但總能體現出一種共通的風格。它每一次都會有一些幾萬字的文章,長達幾十頁,像一本小書一樣刊登出來,這是它的特色之一。比如這期有一個重點的長篇就長達70頁,文章叫做《八月的鄉村》,講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的一些農村故事。這不是一般的農村故事,而是很多奧運會選手父母的故事。一群記者專門去探訪了很多奧運金牌得主的老家,像劍客仲滿、柔道選手楊秀麗,去看看家鄉的父母們,看看他們的家庭平常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可以說整個八月對這十幾個村子而言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過去,父母可能每天得到豬圈裏頭倒潲水或者開個小出租車到處跑,生活挺辛苦。這十幾個村子裏奧運金牌得主的家庭,起碼有一半以上是負債的,等到兒女終於拿到金牌了,日子也就好過了。
這讓我想到,全國有多少拿到獎牌的運動選手?如果拿不到奧運獎牌的話,他們的家庭是不是就要這樣子繼續過下去?當運動員的前途又在哪裏呢?當我們在奧運會上看到我國體育優秀的地方時,也從這些文章裏看到另一個讓人擔憂的地方,就是很多人開始不大願意去體校當一個專業運動員了。因為一個專業運動員倘若拿不到獎牌,退役之後,他的生活非常淒苦,出路也非常有限。
這本《讀庫》裏還有好幾篇很值得一讀,比如有一篇是著名編劇蘆葦跟王天兵談編劇的心得。我建議所有寫文章、做創作,尤其是搞電影的人都看一看,裏麵提出很多關於電影和編劇方麵的真知灼見。有一點講得非常對,蘆葦一開始就從好萊塢的類型片說起,我們國內電影學院的學生、教授最看不起的就是好萊塢類型片,結果如何呢?搞出來的劇本基本上是不可看的。我們的電影在情節方麵往往很弱,就是因為最基本的商業類型片這一關功夫沒有把握好。
這本《讀庫》到底有什麼統一的風格呢?以我的看法,會用一個“代”的觀念理解它。這是一本70後或60後看了會特別有感覺的書,它提到的那些東西、那種品位,就是我們70後或者60後這代人的口味。我們所喜歡的、所關心的,可以是很多領域、雜七雜八的,而這本書就在這些領域裏把這些東西都結集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