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藝進行時(7)(3 / 3)

“這是胡先生給我最短的一封信,但卻是使我最感動的信。在這樣一位聖者的麵前,我自然而然感到自己的汙濁。他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原因是永遠有利息在人間。我是個乞兒,而生存在一個對青年人不大有公平機會的社會,就是買張縱貫線的火車票也有困難,何況是橫跨太平洋來留學。”由此可見,胡適先生對年輕人,尤其對他認為有才學的人好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步。“胡先生從任何人身上都能看出長處來,有一次他問我說:‘之藩,你知道曹錕的長處嗎?’我從小學課本裏就知道,所以我說:‘我知道。’他說:‘什麼?’我說:‘賄選。’他很嚴肅地說:

‘曹錕的長處是公平,因為他公平,所以提拔出那麼多走卒式的將領來。’”

然而,像胡適這般寬厚溫和的人還是會常常犯錯,被人說事。比如陳之藩提到他有一次在美國見胡適,跟他說:你立了那麼多事業,但是有很多是半途而廢,而且都是因病,要請人暫代。比如說北大校長的位置,在勝利接收的時候,你答應做校長,可因病未去,讓了給傅斯年。後來你又把很多事情讓給陳誠,交給他去做,那時候你說是病,但傅斯年、陳誠都是肚量小的人,結果事情都沒辦好……陳之藩就這樣批評胡適,然後寫道:“他就用左手摸著自己的右手腕子讓我看,並且說‘瘦成這個樣子’,好像是求我原諒他找人暫代的理由。我知道我說重了話,話出口也收不回來了。那天他送我到電梯口,電梯一關我就哭了。自己怪自己怎麼可以這樣粗暴,所對的還不是別人,是對軟心腸的胡先生。”

作者小傳

陳之藩,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係榮譽教授,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休斯敦大學教授,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著有散文集《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裏》、《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等。

《一個人的電影》

追憶放電影的美好時光

或許將來我們都在互聯網上看直播的電影,沒有人再去戲院了,不知道那時我們會不會懷念今天用影碟看電影的日子。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我非常懷念以前放大電影時的氣氛,懷念那種時光。

《一個人的電影》這本書集合了很多人的文章,像格非、毛尖,他們寫了自己跟電影的故事;同時也有很多對話,一些電影導演,像賈樟柯、田壯壯、王小帥,還有徐靜蕾、孫甘露他們談電影。這些文章其實全部出自十年來《收獲》裏麵一個很受好評的專欄,叫做“一個人的電影”,裏麵的部分文章結集出了這本書。

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是開頭第一篇格非的文章。他回憶幾十年前,看電影是件多麼稀缺又盛大的事。那時候他們在鄉村裏麵看的都是露天電影,在一個操場上,挖個洞放根柱子,架起一個大屏幕,跟著就放電影。他說那個時候放電影可艱難了,一部戲往往需要那些放映員帶著機器和電影拷貝,一個村一個村地放。有時候放映隊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中間,說不定有些小村落的人會出來攔路,有點像打劫,為的是要劫下放映隊,讓他先別去下一個村,先在這個村放,雖然隻有幾戶人家,但也給他們放一放,據說當年這種場麵經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