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思想雜草(2)(3 / 3)

《伊利亞隨筆集》中有一篇文章很有名。當時英國家家都用煙囪,難免積攢煙灰,所以要找一些身體瘦小,能夠鑽進煙囪裏去的小孩清掃煙灰。這是窮苦人家的小孩幹的苦力活,小孩也因此常常生病。有一天,蘭姆在街上走,冬天的街道地麵很滑,急急行走時不小心摔倒了。他說:我這人啊,很是要臉,這時候趕快起來看看有沒有人發現。結果剛好有個掃煙囪的小孩看到了他,恥笑他。他發現這個小孩:“笑得他眼淚都從那紅紅的眼角裏流出來了,他那眼睛是因為平時常哭,再加上煙熏火燎,才變得那樣紅紅的;然而在萬般淒苦之中,他那眼睛裏還是閃耀出一點得之不易的快活光芒……隻要一個上流君子的體麵能夠容忍得了,我情願站在那裏,做他的嘲笑對象,一直站到深夜。”這就是查爾斯·蘭姆式的心靈雞湯,而且別忘了,他是個散文大家,這樣的心靈雞湯是不是比如今那些劃算多了呢?

《沉思錄》Ⅰ

哲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我發現無論誰來介紹書都不如一個人有效,這個人隻要隨便說一句“我最近在看什麼書”,這本書立刻就變成了暢銷書。這個人就是溫家寶總理,他所說的書就是《沉思錄》。有一回溫家寶告訴大家,他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常常翻看,據說看了不下百遍,於是大家就很好奇,紛紛找來看。除此之外,溫總理還介紹過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我也在多年前就寫過文章談《沉思錄》和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這兩本書我都很喜歡,特別是《沉思錄》。

然而,倘若你真的買了回來看,很快就會遭遇到一些難題。這到底是本什麼書呢?是本哲學書嗎?為什麼充滿了人生格言?難道人生格言的組合就是哲學嗎?如果是人生格言,那妙處又在哪裏?先講講這本書的作者,他就是古羅馬的皇帝馬可·奧勒留。

古今中外,身為皇帝卻寫書的人真是不少,比如雍正,可能是別人幫他代筆,但那本《大義覺迷錄》現在還有人看嗎?沒人看了。為什麼馬可·奧勒留皇帝寫的這本書卻曆久不衰,在中世紀被淹沒了一段日子之後又被重新發現,引得那麼多人想去看呢?或許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馬可·奧勒留這位皇帝的生平,其實熱愛電影的觀眾可能已經在電影《角鬥士》裏麵見過這位皇帝了,就是在最後的鏡頭裏“深深歎息,仰天長歎”的那個人。

馬可·奧勒留生於公元121年,這位皇帝年少的時候就很聰明,學習成績非常好。當時的羅馬貴族或者有錢人家的孩子都要學習各種體育運動,他也學過,據說表現很不錯。但他家不是什麼貴族,父母都是做造磚生意的,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買賣。那時候的人一有錢就會想辦法混點政治權力,結果他們家也混上了,進而就在羅馬的上流社會裏麵頗有小名。

當時羅馬有位非常有名的皇帝哈德良,他很看中少年的馬可·奧勒留,覺得這個年輕人品德端正,為人又很誠懇,非常欣賞他。於是哈德良皇帝就做了一個決定,任命馬可·奧勒留的叔叔當自己的繼位者,但條件是其叔叔收養馬可·奧勒留當養子。這樣哈德良皇帝駕崩以後,就由奧勒留的叔叔登基,等到這個叔叔駕崩之後,就讓奧勒留跟他的小兄弟兩個人同時去當皇帝。這也是當時羅馬人的一個習慣,並不是任命自己的兒子去繼承皇位,而是由皇帝選一個人來繼承皇位。這個時期的羅馬皇帝後來被曆史學家認為特別優秀,因為這種繼位的方式有點近似於“禪讓”而不是依靠血緣世襲,讓人感覺這樣選出的繼承人都是出類拔萃的,而馬可·奧勒留也是最後一位用這種方法繼承皇位的人。

曆史上,有人稱馬可·奧勒留是“五位羅馬好皇帝之一”,這個說法是《君主論》作者馬基雅維利提出的。後來有本名著叫《羅馬帝國衰亡史》,也被翻譯成了中文在大陸發行,很受歡迎。它的作者愛德華·吉本也曾說馬可·奧勒留是個相當好的皇帝。其實回頭看他主政時期也是相當地求風呼雨。比如我們曾在電影中看到的那個戰場,就在今天維也納附近。現在的維也納是個大都會,在當時卻是蠻荒之地,多瑙河畔全是蠻族。

奧勒留皇帝戎馬一生,辛苦勞碌,一方麵要對付波斯人,另一方麵要對付北方蠻族的入侵,同時還要提防自己內部有人叛亂造反。加之羅馬的台伯河又洪水泛濫,還鬧過幾次地震,更嚴重的是還遭遇了大型瘟疫,使得整個帝國的人口銳減。所以也有人說馬可·奧勒留在位時期正是整個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的時期。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去統治國家,很勉強地維持整個局麵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奧勒留要用一種方法來平靜自己的心靈,讓自己在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之中能夠平穩地做人,能夠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政事,這便是他寫《沉思錄》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