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熟悉哲學,去看《沉思錄》一定覺得很驚訝,它看起來完全不像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哲學。回想一下你讀過的哲學史教科書,會發現《沉思錄》乃至於整個羅馬帝國時代的哲學都不被當做哲學,或者是被當做不重要的哲學。今天的哲學是一種嚴密的邏輯體係,要有論證,要處理一些所謂很專業的哲學問題,比如說理性的限度在哪裏等等。可問題是奧勒留這本書卻隻是一連串的人生格言,甚至更像心靈雞湯,教我們怎樣為人處世,教我們麵對逆境怎樣保持達觀,以及如何麵對自己的生與死、病與痛。這樣的書能夠叫做哲學書嗎?我以前也有同樣的疑惑。甚至以前很看不起這一批哲學家,直到我認識了一位法國的思想史家、哲學史家哈多特(PierreHadot)。哈多特先生是法蘭西學院的退休教授,在歐洲思想史界的地位相當崇高。可以說,是他跟他的一些同伴們重新發掘出了馬可·奧勒留乃至於整個羅馬時期的一批思想家和哲學家,重新賦予了他們在思想和哲學界的地位,同時還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對今天的人而言非常陌生的哲學觀念。
哈多特有一本專門研究馬可·奧勒留《沉思錄》的專著,寫得相當精彩,叫做《內在的城堡》,正是這本書改變了大家對馬可·奧勒留的看法。根據哈多特的理解,《沉思錄》這本書乃至整個古代的希臘、羅馬哲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被我們忽略了,那就是:哲學不是書麵上的學問,哲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西方最重要的源頭哲學家是蘇格拉底,我們今天研究蘇格拉底的思想是透過《柏拉圖對話錄》,我們想辦法從中分析出蘇格拉底對政治哲學有什麼看法,他的美學觀是什麼,形而上學是什麼,通過那些對話去研究他的哲學觀念。可是對當時的人來講,他們注意到蘇格拉底未必是因為他的哲學觀念,而是他為人處世的方法。他是一個有事沒事兒喜歡跟人聊天,跟人瞎侃的人,他非常喜歡跟人辯論。我們在《柏拉圖對話錄》裏看到,有時候他在街上閑逛,看到一個好朋友,假設是竇文濤,他就說:“哎,文濤,怎麼樣?今天天氣不錯,出來逛逛,我們一路散步一路聊吧,我們今天來談一談什麼叫做正義。”蘇格拉底的生活就是這樣的,他並不注重外在的物質享受,喜歡有事沒事兒跟別人聊這些問題,聊一些起碼他覺得是核心問題的東西。
當時的哲學首先是指導人們的生命目標在哪裏,怎麼樣為人處世,當人們學一套哲學的時候,生活方式和風格是否會被改變等等。在希臘、羅馬時期,哲學不止是一套係統的學問,更重要的是它會作為一種精神上的指南而存在。換言之,像中國的儒家,從嚴格的西方現代哲學角度看,儒家似乎並不是很係統的哲學。但儒家是一套做人的方法。它不僅僅是一套心靈雞湯,還包含一種近乎於佛學的精神境界的修念。這些學問就相當於古希臘、羅馬所講的哲學了。所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哲學其實是一種精神傳統,有時候更像是宗教傳統,在這樣的傳統底下又形成了各種流派,比如對奧勒留影響最大的便是斯多葛派哲學。
作者小傳
馬可·奧勒留(MarcusAurelius,121-180),著名的“帝王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麵受過良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沉思錄》是馬可·奧勒留的傳世作品,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是西方曆史上最為感人的名著之一。
《沉思錄》Ⅱ
屬於個人的精神修念
都說古希臘、羅馬哲學是一種精神修念的傳統,有時候跟宗教有關,比如斯多葛派的基礎是羅馬的多神教信仰,但是世界上各種不同宗教的人士或是無神論者看了都很喜歡,比如說溫家寶總理。作為“人”,無論你有神或無神,無論你有沒有信仰,你還是有精神需要的。而斯多葛派哲學,特別是到了奧勒留皇帝這裏,它的神學味道已經漸漸淡化,精神傳統這一麵卻保留了下來並發揚光大。但是問題也來了,任何一種精神傳統都是需要“修念”的,我們中國的道家、佛家都有修念或修行的方法,而這些哲學家他們怎麼修行呢?
回到這本書最初的問題上,這是本什麼樣的書?這本書今天廣受歡迎,但它原來的書名不叫《沉思錄》,也從來沒打算要出版。最早的原始稿本,叫做《給自己》,換句話說,這是一本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書。這本書跟很多哲學家的筆記不一樣,像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是為了要發展一個哲學觀念,裏麵有很多嚴密的論證或一些靈光一閃的點子。但這本書不同,它沒什麼論證,也沒什麼原創性的見解,它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重複以往哲學家說過的事情。同時,它也不像日記,日記是記述自己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事情,但是這本書除了卷一描述了一下他的生平,感謝恩師、家人、親友之外,就沒有什麼自傳色彩了。我覺得這本書牽扯到斯多葛派的一個修行方法:用寫作來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