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象奧勒留作為一個皇帝,每天都會遇到很多讓他心煩氣躁的事情,到了晚上,他就要好好回想一下今天遇到了什麼事情,回想一下斯多葛派哲學教給他的最基本的道理,然後把它寫一遍,用這樣的方法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這些道理。透過這種不斷的反複就等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背格言,或是教徒背誦經文,通過這些反複的書寫來約束自己、節製自己。比如:“在任何場合的時候,這些都是在你力量範圍之內的,虔誠地默認你現在的條件,公正地對待你周圍的人,努力完善你現在的思想記憶,未經好好考察不讓任何東西潛入思想之中。”我們會發現這段話在後麵又用不同的方法被重複表述,他說:“你使自己現在的意見以理解為基礎,使你現在的行為指向社會利益,使你現在的性情滿足於一切發生的事情,這就足夠了。”
歸根到底,這本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嗦”,很多東西都是重複的。為什麼重複呢?可見人生中有很多場景是不斷重複的。當你每次遇到這些場景,遇到挑戰的時候,所堅信的道理往往會受到動搖,堅守的信念也會受到衝擊。於是這位皇帝就在晚上寫一遍“我的信念是什麼,我依據的信條是什麼”,把它好好記下來反省自己,用來塑造自己的人生。同時我們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這本書是一個羅馬皇帝寫的,羅馬人的官方語言是拉丁文,但是這本書的原稿卻是希臘文,當時希臘文在羅馬帝國屬於哲學語言,是高尚的語言。就像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很多宮廷大臣都流行講漢語,因為漢語對他們而言屬於學問高尚的語言。想想看,皇帝寫給自己看的東西,本來可以用母語拉丁文來寫,但是偏偏用希臘文,就是為了用屬於哲學的語言和術語隔一層來反省自己,跳出來用一種陌生的語言檢視自己。因為陌生,所以有距離了,你看自己可能會看得更客觀、更清楚。
他的這種寫作方法常常包含一種想象的實驗,這也是斯多葛派修行的方法。作為一個皇帝,會遇到很多人歌頌他,有很多被萬般愛戴和擁護的機會。而這種時候,他可能需要一種想象的實驗來提醒自己,比如奧勒留在書裏說:“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欲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要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的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接著他又叫自己考慮:“考慮一下例如維斯佩申的時代,你將看到所有這些事情:人們婚育、生病、死亡、交戰、飲宴、貿易、耕種、奉承、自大、多疑、陰謀、詛咒、抱怨、戀愛、聚財、欲求元老和王者的權力。而這些人的生活現在已全然不複存在了。”他這是在想象古代那些名聲顯赫的人,即便有過偉大的功業,但是他們都死去了、消失了,我今天記住他們,但是我將來也會死去。
的確,萬事萬物都是流動的,斯多葛派哲學的精神教父赫拉克利特講過“一切皆流,無物常住”,“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當你了解這一切之後,你就知道什麼皇帝,什麼元首,這些都隻是虛名。這些東西遲早都會消失,我真正能夠把握的隻有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道德上的良善。難怪自古以來,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美國的前總統克林頓、中國的溫家寶總理都喜歡看這本書,一個領導人看這本書,想來是有獨特體會的。
《道德情操論》
豐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我過去每天一定要看點書,哪一天不看書就很不舒服。但在四川地震之後的那些天,大概是我幾十年來第一次整整一個星期沒有看書,不是不能看而是碰不了書,完全看不下去。這種時候總會想,到底讀書的作用在哪裏?讀書人又應該做些什麼呢?
我有一些寫作的朋友,四川地震的時候他們發電郵給我,說:“你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時候還讀書或者寫作,意義在什麼地方呢?”於是我想起一個西方思想史上跟地震有關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前後經過好幾次變形。
啟蒙時代,法國有一位大思想家,叫狄德羅,他曾主持過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同時也寫過很多文學作品、思想討論文章、藝術評論等等。他曾經寫過一個故事,裏麵出現了兩個角色的對話。內容是說,你想象一下,有一個很可怕的殺手,在我們法國窮凶極惡,現在跑了,跑到遙遠的中國海岸去了,你會不會為了那邊的中國人擔心呢?另一個角色說,好像不大會擔心吧,因為他如果是跑到巴黎的塞納河旁邊,我當然很擔心,但他若跑到中國,那兒離我們很遠的。接著第一個角色又問他,那你不擔心他在中國也會像在我們法國時這樣到處殺人放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