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萬象(3)(3 / 3)

給大家介紹一本書,繁體字版叫《真相何在》,簡體字版叫《提問是記者的天職》,作者王爾山。他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跑遍了英美幾家大報,訪問他們的主編,集成了這本很好看的書。

《華爾街日報》這幾年來最有名的事件就是“9·11”時,因為《華爾街日報》的總編輯室正好就在世貿中心對麵,當天世貿中心塌下來的時候,他們被影響得根本沒辦法正常運作。按照別的報館的做法,很可能第二天就出不了報紙了。但是他們仍然很努力地把工作分散到幾個不同的地點,由一個技術總監指揮全局,第二天《華爾街日報》如常出刊,連它的老對手《紐約時報》都非常敬佩。

《華爾街日報》能夠在“9·11”第二天正常出版,是一種勇氣跟毅力的象征,對當時很多紐約客來說,這表示恐怖分子打不垮他們。但是能做到這一點,隻能說明他們很敬業、很專業,還不足以說明這個報紙的獨立性。

《華爾街日報》的獨立性來自什麼地方呢?書裏的訪問也提到,我們都說《華爾街日報》比較偏右,偏共和黨,常常有些人寫文章支持對伊拉克開戰,為布什政府辯護。可這是它評論的立場,因為那些不利於共和黨,不利於白宮的新聞還是照樣出現。

這份報紙嚴格執行一種美國式的報紙觀念:新聞報道要力求客觀。所以它的評論跟新聞完全是兩個部門,不大往來,甚至內部還有點兒矛盾。那些跑新聞的記者們通常都有點中間偏左,所以很不喜歡往右靠攏的那幫評論部的家夥,私底下都叫他們納粹黨。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最關心的就是它們怎樣向中國讀者介紹這些西方的主流媒體報章,它怎樣在機製上捍衛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我們總覺得英美民主國家那種資產階級的新聞自由觀念很流行,實際上它也會受到幹擾,尤其是財政幹擾。

比如我能不能夠隨便罵我的廣告客戶呢?如果我的廣告客戶很有名,在我們這邊買了很多廣告,養活了我們這份報紙,但是今天我發現這個公司有內部醜聞,該不該揭發?怎麼去揭發呢?這裏講的就是編采獨立的運作。

《衛報》是一份我很喜歡的英國報刊,這本書裏也訪問了《衛報》的總編輯,當時是阿蘭·拉斯布裏傑。《衛報》這個報紙很奇怪,它曆史悠久,1821年的時候就創辦了。一開始是一個傾向工人運動的報紙,後來有30年在一個老總手上把持著,他的立場是很堅定的中間偏左,但是他兒子接班不到兩年又掛掉了。於是他們家族就做了一個破天荒的決定:成立一個信托基金會,等於用一個慈善基金會來管理這份報紙。這樣一來,別的報紙可能因為想賺錢,不敢得罪一些商業客戶,但由於管理這份報紙的是個基金會,不是一家企業,它的采編完全獨立,因此不受商業壓力的影響。

從1821年創辦至今,《衛報》一直保持這種中間偏左的言論傾向。我的政治立場也是這種所謂的中間偏左,即自由左派或改革派立場。我很喜歡看《衛報》的國際新聞,覺得它報道得很詳實,至少在中東問題上,它不像其他英美報紙,總是偏向以色列,而是幫巴勒斯坦人說話。可是另外一個跟它的政治立場、社會哲學立場完全不一樣的報刊我也很喜歡看,那就是《經濟學人》。中國的讀者都知道《經濟學人》是個雜誌,一星期出一次,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創辦人乃至現在很多員工,仍然堅持這是一份報紙,這很奇怪。

為什麼我不欣賞它的立場,但我還是喜歡看?因為它的報道的確做得好,而且它的評論都是有觀點的。因為它對所有寫東西的記者、作者都采取匿名製度,保障大家追求一個融通的世界觀,所以你不會看到裏麵有一個特別響亮的作者跑出來講一套跟整份雜誌不一樣的東西。

但是講到新聞自由,《經濟學人》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公司章程規定,董事會不準許有單一大股東,這確保沒有任何一個股東能夠掌控整份媒體的取向,所以它的編輯就保持徹底的獨立了。

看到這些英美的主流大報,即便有很多不同意它們的地方,但是我們必須尊重的就是它們怎樣用各種各樣的製度去確保它們的編輯、記者、評論員能夠很獨立、很自由地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相信的真理。

作者小傳

王爾山,高級記者。2000年10月加入《21世紀經濟報道》,主要從事國際選題報道。2006年8月至2007年年底,擔任世界最大能源信息供應商--美國普氏的廣州首席分析師。2008年3月重返《21世紀經濟報道》,擔任國際部高級記者。

《筆底波瀾》*

百年中國言論史

杭州民間學者傅國湧先生著的《筆底波瀾》,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的一次細致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