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編著”其實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做法,這種稱呼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態度。我今天就舉一個例子給大家,事實上我以前介紹過,我甚至還形容它是一本災難,就是這本曾經非常紅,有很多人關注的《貨幣戰爭》,編著者是宋鴻兵,請注意,他不是作者,是編著者。
關於作者宋鴻兵,這本書的後麵介紹說他20世紀90年代赴美留學,但他學的不是金融,學的是信息工程和教育學,長期關注並研究美國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經做過金融機構房地產方麵的高級谘詢顧問,也做過一些與IT有關的東西。
這本書為什麼如此轟動呢?簡單地講它是一個陰謀論的故事,說原來從林肯總統遇刺、經濟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東南亞經濟危機、日本的泡沫經濟爆破等等一係列事情,背後都是有陰謀的,而這個陰謀跟一個家族有關。這個家族太厲害了,所以它能夠搞定大家,讓大家發現原來在操縱全球金融市場的都是他一個人、一個家族,這個家族就是有名的銀行家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樣的說法如果真成立的話那真是聞所未聞的震撼事件。原來我們全世界的金融秩序甚至政治大事,國際間的戰爭都是這麼一個銀行家的家族為了個人私利,為了壟斷財富,為了牟取暴利而搞出來的,甚至連美國聯邦儲備局也是他們的傀儡和玩偶。
這本書到最後指出所謂的“貨幣戰爭”即中國如果開放金融市場,就要跟這些大家族,這些貪婪的銀行家對著幹,這就是貨幣戰爭。而中國要怎麼樣才能確保“自身安全”呢?他提出的想法很有意思,就是恢複金本位的貨幣製度。他認為現在社會為什麼會放棄金本位的貨幣製度也都是這些銀行家搞出來的陰謀。因為當貨幣沒有黃金或者白銀在背後支撐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他們操縱,讓他們從中賺取暴利,進而吞吃我們老百姓的血汗錢,這就是整本書要講的事。
這本書暢銷後立刻產生了一個爭論,這些說法那麼奇怪都是哪兒來的呢?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這本書居然有八成或七成是抄襲自一部紀錄片的。1995年美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TheMoneyMaster,片長大約有幾小時,講的故事跟這本書裏的故事很接近,但是它沒有嚐試把這個陰謀全部歸結到一個家族身上。當年這個紀錄片出來時就很惹人非議了,很多人覺得那裏麵的考據不夠充分,也不夠真實。而我們這本《貨幣戰爭》居然有七成到八成是照用那個紀錄片的,甚至連裏麵的注釋、引述也都是一一照用。這樣子來看,這本書你能說它是一本信得過的書嗎?
後來我發現很多網友說,你不能因為《貨幣戰爭》是抄襲就說它沒有價值。就算是抄襲,它抄得好,人家說的觀點如果是真的、對的,你管它抄襲不抄襲。甚至還有人認為,像我們這種罵這本書是抄襲之作的人其實是想誣蔑它,是想掩飾這本書提出來的“真相”,說我們在轉移焦點,因為我們真正應該集中的焦點就是這本書裏麵提到的這些“陰謀”到底是不是事實。比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這樣發起的,中國現在金融開放是不是會麵對危機,而我們現在說這本書抄襲其本意是想掩蓋這些東西。好,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研究這本書是否是抄襲這麼重要,這牽涉到態度的問題。你抄襲一本書,但是你可能怕人家說你抄襲,於是你說你是編著這本書。你的態度是有問題的,這種態度會影響到我對你的信任,而且我馬上就會對這本書產生警覺,懷疑它裏麵各種資料、細節到底能不能夠支撐它提出的觀點。很多讀者看到這本書時覺得簡直像看小說一樣刺激,結果就忘記了查考,查考他提出的這些觀點的背後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舉一個例子,本書開頭部分大概是作者自己寫的,不是抄的,他說羅斯柴爾德家擁有多少財富是世界之謎,保守估計是50萬億美金。這個數字怎麼來的呢?後麵有注釋,注釋寫它是引用自1962年的一本英文書,書上說在1850年的時候,估計這個家族擁有的財富大概是60億美金,中間通貨膨脹156倍,所以到了今天是50萬億美金。請看,這就是問題所在:1856年的時候這個家族可能有相當於今天50萬億的錢,不是說今天。但這本書就這麼偷龍轉鳳,虛虛掩掩地讓你覺得他說的是今天羅斯柴爾德家族有這麼多錢。如果你發現整本書充斥著諸如此類的細節時,它裏麵提出來的東西怎麼能讓人信服呢?
事實上,關於《貨幣戰爭》,有兩點讓我覺得特別震驚。第一點是在這樣一本書裏,你可以看到作者對國際金融機構資本的資訊掌握甚至不及大學一年級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認識,簡直是錯誤百出;第二,即便是這樣一本書,錯了那麼多,錯得那麼離譜,有很多違反常識的地方,但是它居然受到歡迎,成了暢銷書,這到底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