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萬象(4)(3 / 3)

我們來看看他對美國曆史上一些美國中學教科書上都會講到的有名爭論所作出的令人極度驚訝的扭曲。這裏麵提到傑弗遜,美國的開國英雄。我曾經說過傑弗遜在美國“建國之父”這一群人裏麵,其最大的特點是徹頭徹尾站在貧民那一邊。他強調個人自由不能夠被中央政府侵犯,所以他反對任何國家級和聯邦級中央政府權力的擴大。但我們看看宋鴻兵這本《貨幣戰爭》,裏麵引述了傑弗遜很有名的一段話,他說:“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有銀行控製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麼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和他們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土地。”

請注意,在《貨幣戰爭》裏麵,傑弗遜是一個英雄,他反對美國這種聯邦儲備銀行,說這個聯邦儲備銀行完全是私人銀行,會侵犯大家的財產權利。而事實卻不是這樣,傑弗遜隻是不讚成有一個中央銀行,而不是反對私人銀行,他讚成各州有自己的銀行。當時跟傑弗遜勢不兩立的一個人物漢密爾頓,也是美國“建國之父”,漢密爾頓在這本書裏麵被描繪成一個反麵人物,因為他一直主張要建立美國聯邦儲備局。

聯邦儲備局在這本書裏被描繪成受一些私人銀行家擺布來牟取暴利,把大家的血汗錢全部吞掉的一個可怕機構。本書首先暗示漢密爾頓受過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資助,這是真事。他反對傑弗遜的觀點,極力主張成立一個國家銀行,終於美國聯邦政府在當時成立了第一國家銀行。這個國家銀行成立之後怎麼樣?書裏麵有一句話說“漢密爾頓最終成為巨富”,這句話我覺得太誣蔑漢密爾頓了。漢密爾頓後來的確很有錢,但那是因為他結束了自己的官員生涯之後去當律師了。他賺的錢是他當律師賺回來的,跟這些私人銀行家沒有關係。但這本書就用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用暗示的方法把漢密爾頓這個美國“建國之父”描繪成一個參與私人銀行家陰謀的陰謀家,搞了一個中央銀行出來,把大夥的錢滾進去然後也為自己賺到了錢。

接下來再看聯邦儲備局。我看過英國《金融時報》訪問宋鴻兵,宋鴻兵說他非常驚訝地發現原來聯邦儲備局居然是一個私人銀行。由他這個“很驚訝”可見其經濟學知識淺薄到什麼程度。任何讀宏觀經濟學的人都應該了解中央銀行是怎麼一回事,而全世界眾多中央銀行裏麵,很多人都覺得美國聯邦儲備局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甚至值得學習的做法。它既是中央銀行又是私人銀行,它是私人的,目的在於要擺脫國家對它的幹預,之所以想擺脫是因為有時候政府會為了短期的理由多發行一些貨幣。如果把中央銀行變成一個私人銀行的話,它就跟政府保持了相對的距離,意味著它有獨立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不受政府短期政治目的的影響,這就是它成為私人銀行的理由。

說到所謂“私人銀行”,請注意,本書又犯了一個大錯誤,書裏描述“聯邦儲備局是私人銀行,這是一個純粹的私有機構,這些股東直接就可以在裏麵牟利了”。各位請上網查一查,任何一個關於聯邦儲備局的網頁都會告訴大家:沒錯,聯邦儲備局每年有兩百億美金的紅利,但它大部分的盈利都要上交給美國財政部,而不是落到私人手中。至於那些股東,隻能夠分到6%的區區毛利。它的股票是私人銀行擁有,但這些股票一不能出售,二不能轉讓,三不能抵押。對很多私人銀行來講,加入聯邦儲備局成為它的股東基本隻有義務,沒有權利,沒什麼好處的。所以美國曾經出現過很多私人銀行家想盡辦法退出聯邦儲備局股東的行列。

這本書之所以受歡迎,也反映了我們國家現在為什麼會流行這種“陰謀論”,其背後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我們的無知,第二是我們的恐懼,我們總是對無知的東西感到恐懼。

作者小傳

宋鴻兵,畢業於東北大學自動控製係,1994年赴美留學,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注和研究美國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後在美國醫療業、電信業、信息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

2007年6月出版《貨幣戰爭》一書。

*近代中國言論史,就是一部幾代知識分子以筆為槍抵抗強權的曆史。沈藎、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連名字都已湮沒無聞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斑斑血跡使一部近代言論史總是籠罩著一種悲愴的氣氛。但懷抱言論報國理想的知識分子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從19世紀70年代起,王韜、梁啟超、魯迅、胡適、鄒韜奮、張季鸞、王芸生、傅斯年……他們用筆呼吸,以筆抗爭,一次次掀起“筆底波瀾”,書寫了言論史上一個個有聲有色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