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夠了!創意(2)(3 / 3)

這當中隻有一個中國設計師收到問卷,就是艾未未。艾未未用中文回答他說,為了消失,在世間消失。這真是一個浪漫的答案。作者把很多人的信原樣登出來,旁邊加上英文翻譯,好讓你清楚那個設計師到底是怎麼說的。

有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穿黑色簡單,或者穿黑色讓人看上去比較瘦。也有人答得很詳盡,比如倫敦一個設計師講了兩個理由:第一,設計師都希望在他們的建築設計麵前顯得比較中性,而黑色是一種比較中性的顏色;第二,黑色更適用於他個人是因為他是個色盲。真慘,一個設計師居然是色盲!

來自柏林的建築師杜伯斯說,因為黑色不需要我們再去做決定,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天所麵對的不穩定的東西太多了,現在起碼有一樣東西不需要我去做決定,那就把它當成固定製服吧,它讓我很有安全感,很安心。

日本建築師青木良的答案居然是,因為建築師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共產主義者。這多少有些莫名其妙,共產主義者跟黑色有什麼關係嗎?有一個很紅的建築師哈尼,他的答案居然與艾未未很像,隻不過他用英文回答說,穿黑色是為了在空間中消失。艾未未則是在世間消失。還有一個著名的日本建築師,他其實對這一點頗有成見,他說,為什麼我們這行每個人都穿黑色呢?我本來很想穿些亮一點的顏色,但不知道為什麼,最後還是穿了黑色,真是太可悲了。

也有一些設計師拒絕穿黑色,比如北京奧運體育場館鳥巢的設計師赫爾佐格,他說我不能夠想到任何事情跟黑色有關,因為有太多建築師穿它了,所以我絕對不會穿黑色。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紐約建築師皮特·埃斯曼,他的答案更簡單,隻有一句話--我不穿黑色。

看完這本書,你得到滿意的答案了嗎?這些人為什麼穿黑色呢?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文化的遺傳。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倫敦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衣著非常考究,類似中國的紈絝子弟或花花公子。這些人變態到一個程度,就是非常喜歡修飾自己,甚至每天要花3小時才能出得了門。可是你不要以為他們穿得很花哨,恰恰相反,他們也最喜歡穿黑色。

同樣是黑色,他們卻非常喜歡講究細節,布料用的是埃及亞麻還是棉花,這些你可能完全看不出來,對他們來說卻是很要緊的。這些人非常關注自己的外表,但又總喜歡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在十九世紀末的巴黎,也有這麼一群浪蕩子,用本雅明的話講是把世界當做自家客廳的人。他們每天在城市中漫無目的地遊蕩,城市越是熱鬧,周圍人越是匆忙,他越要裝出一副冷漠的表情,顯出自己的不在乎。

其實穿黑的潮流還可以往上追溯到十六世紀的荷蘭。那時候很多荷蘭商人都是清教徒,按照教規他們是不能過於追求世俗享受的,但是他們又賺了太多錢,於是就在衣服的布料等細節上大為講究。因為宗教的原因,他們通常隻能穿黑。於是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覺得穿黑其實是一種很特別的奢華,其實是把錢堆砌到一些看不到的地方。這也是很多人私下覺得那些設計師喜歡穿黑的原因,其實就是--悶騷。

(主講梁文道)

夠了!創意

一輩子隻做五樣東西的設計師

裏奇·戈爾德(1950-2003),橫跨藝術、學術及商業領域,既是達達主義藝術家、製造業專家、電腦玩家、玩具設計師、漫畫家,也是工程師、製片人、企業形象策劃、未來學研究者,同時還是世界經濟論壇成員。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創造力和最不平凡的人物”之一。

很多做電視節目的朋友都聲稱,自己平時是不大愛看電視的。他們不但自己不看,還不讓孩子看,甚至勸別人的孩子也不要看。為什麼呢?他們說看電視太浪費時間了,現在電視節目那麼多,孩子們老惦記著看電視和上網,還不如好好讀些書,或者做些別的更有意義的事情呢。

這聽起來還真是挺矛盾的。其實這個世界上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很多人每天製造出大量的東西,其實連自己都不是很真誠地認可這些產品。那麼,該如何麵對這種矛盾?《夠了!創意》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作者RichGold現在已經過世了。他是個漫畫家,也設計電腦動畫和電子遊戲,給美泰公司[12]設計過玩具,給全錄公司做過全方位運算研究,同時還有過科學研究的經驗。總之是多個領域裏的創意奇才。

《夠了!創意》是他演講稿的結集,其中部分內容幾年前就在網絡上流傳,在藝術設計的圈子裏非常流行。後來麻省理工學院把這些演講稿結集起來出了這本書,書的英文名字是《ThePlenitude》,中文又譯作“繁華時代”。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正麵,但作者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