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尋求哲人石(3)(1 / 3)

我們常常把科學看成是冰冷的東西,雖然我們知道它決定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卻依舊感覺它離我們很遙遠。這種思維慣性使得我們在書籍選擇上有著明顯的偏食症。讀者通常喜歡關注人文社科尤其是曆史,卻並不注重科學知識。其實貌似“冰冷”的科學也可以用人文角度去貼近,在故事中獲取鮮活認知。

《周期表》就是一本科學故事書,作者普利摩·李維(PrimoLevi)是一位化學家,他在文學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李維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這段遭遇對他的人生影響很大。他曾在書裏說:“凡是經曆過那場浩劫的幸存者,都應該覺得愧疚,為什麼是自己活下來了?我對所有的死者都心懷歉疚。”他甚至為此產生自殺衝動。這種悲憫成為他寫作的內核,也使他的作品至今為人所稱頌。

《周期表》很像一本故事集,每個章節都用不同的化學元素命名,作者為每個化學元素寫了一則故事,在想象中捕捉對它們的認識,集科普散文、自傳小說以及哲理沉思的特點於一身,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觀看世界。

普利摩·李維認為這是一部微觀曆史,也是一部行業誌,記錄了他一生的勝利、失敗和痛苦,是一個事業快走到終點的人才會講的故事。的確,書中沒有出現什麼化學史上的科學英雄,隻是一些默默無聞的化學工程師,他們的工作是給農夫配製飼料,幫工廠研究配方,或者生產化學原料……書中有一節講到碳元素,作者說,每一個化學家都會發現,總有一個元素對他來說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就像年輕時爬過的某座山,去過的某個海灘。但隻有一個元素例外,那就是碳,因為碳元素對每個人都有意義,它不專屬於任何人,它屬於每一個人。

於是他為碳元素寫了一個故事,碳原子和三個氧原子還有一個鈣原子結合成了石灰岩的形式,埋藏在礦脈之中,但是有一天它們暴露出來了,有一個人帶著鋤頭走來。作者說我們要向鋤頭致敬,因為它是千百年來人與元素對話的最佳中介。這個人一鋤頭把這塊石灰岩敲下來,送到石灰窯,改變了它的命運。

在石灰窯裏,碳原子一直被烤到和鈣原子分離,但仍然和它以前三個氧伴侶中的兩個連接著,成為二氧化碳,從煙囪飄到空中。原來寧靜的日子變成了風暴。它隨風飄浮,上天入地,曾經有老鷹把它吸入肺中,滲入血液,又排了出來。它一會兒在海上,一會兒在雲端,在森林、沙漠、冰原上飄浮了八年。最後,它被俘虜了,進入了一棵植物的有機世界。

作者把時間設定為1848年,那一年,故事的主角碳原子進入一片樹葉,與一些氧原子和氮原子做了無數次的無效碰撞,最終在它遇上了一個巨大而複雜的分子之後被活化了。這時候,它在植物裏成為葡萄糖分子的一部分,後來葡萄樹的果汁釀成了酒,碳原子就到了某一個喝酒的人身上,進入他的身體,在他跑步或進行其他運動的時候又被排了出去,形成二氧化碳。

這個碳原子在大氣中遊蕩了200年,這恰好是二氧化碳分子在空氣中停留的周期。它環繞地球飄行了三圈,直到1960年,才又重新回到大地,回到植物中,被牛吃掉成為牛奶的一部分。普利摩·李維說,它在牛奶中被我喝下去,進而在我身體裏被活化進入我的大腦,使得我寫下這本書的最後一個句號。

這就是一個碳原子的故事。原子總是存在的,隻是在不停地變化中。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世界,你會發現,人的生死又算得了什麼呢?

(主講梁文道)

《來自水的信息》

神秘的“心念力”

江本勝(EmotoMasaru,1943-),生於日本橫濱。1994年起,開始在冷室中以高速攝影的方式拍攝和觀察水結晶,以證明水具有複製、記憶、感受和傳達信息的能力,著有《來自水的信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幸福的真義,水知道》等。

美麗的語言和文字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世界,醜陋的語言和文字則會導致更醜陋的世界。

你可以想象嗎,音樂也會對水產生影響。如果你看到播放《肖邦的離別曲》時水麵凝結出來的畫麵,唯一可用的形容詞就是——心碎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