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其原型是英國的一個貴族寄宿學校。想想看,這個學校的所有學生都是巫師的後裔或者有魔法天分的人,的確類似於貴族血統的限製。而這個學校的氣氛也讓很多英國小孩感到很親切,比如小說裏有一種隻屬於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球賽叫“魁地奇”,它的風格就很像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5]的一種球類競賽,這種比賽隻有他們自己學校的學生才懂得玩。
《哈利·波特》的文學表現到底如何呢?一向很有爭議。比如美國文學評論界泰鬥哈羅德·布魯姆就認為它非常膚淺,用詞粗糙,簡直一無是處。也有人說這麼多成年人也愛看《哈利·波特》是一種文學上的返祖現象,因為魔幻世界的幼稚想象可以幫助大家重溫童年時候失落的樂趣。《紐約時報》的書評家甚至認為,《哈利·波特》係列可以成為一個史詩。
可是,它真的有那麼了不起嗎?它是如何從一個單身母親的想法,發展成這樣一個係列鴻篇,甚至帶動了電影、網絡遊戲等巨大產業鏈的呢?撇開這些不談,即便單從文學造詣本身來看,也有很多人覺得羅琳講故事的手法是很高明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謂“兒童文學”是一個很現代的概念,它一直到19世紀末才得以形成,到現在也不過一百年左右。因為19世紀末全世界的小孩才開始有上小學的習慣,如果條件許可的話,還會一直上中學和大學。現代人的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在學校環境中度過的,這一階段他隻讀書,不工作。這個傳統形成後,文學上也就相應出現專門為這一階段的兒童所寫的故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類型。
《哈利·波特》在寫法上有什麼特異之處呢?首先它的人物塑造比較細膩,像赫敏和羅恩身上就概括了童年夥伴的很多典型特征,而且這種典型還是跨文化的。就算你生活在不同國家,可是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好像總能找到幾個這樣的夥伴。羅琳的文筆也在不斷進步,第七集的文字就非常散文化,不再那麼強調兒童文學的風格。比如有一段描寫哈利·波特與老校長鄧普利多的亡靈在站台上相遇,場景傷感而詩意。除了文字更精致,人物性格也更加複雜了。其實直到第六集為止,《哈利·波特》都在沿用魔幻小說的常用模式敘述一個少年的成長過程。哈利·波特隨著年齡增長不斷遇到新的考驗,比如朋友的出賣和背叛,最敬佩的老師鄧普利多的離開,以及突然失去自己的信心等等,經曆了一個人在成長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難。
但是哈利·波特的性格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生過劇烈變化,這一點與大多數成長模式的小說不同。在成長小說或教育小說中,主角經曆過某種考驗之後,會展現出一種性格的變化,或者變得非常成熟優秀,或者反之走向墮落。如《少年維特之煩惱》,主人公在重要關頭就選擇了自殺。
而哈利·波特一直是個善良的小孩,脾氣一直都那麼好,他的性格沒有經過任何劇烈轉化,他的命運則早已被確定。在第七集裏麵,小說不斷強調,能力不是一切,選擇才是重要的。但對哈利·波特來說,他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因為他直接從母親那裏繼承了愛,他必須用來戰勝伏地魔,而這個繼承並不是他自己主動選擇的。如果所有的一切不是經過矛盾的選擇而獲得,這個人物算成長過嗎?我覺得這是《哈利·波特》第七集最大的敗筆。
(主講梁文道)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天使的憂傷
於爾克·舒比格(JürgSchubiger,1936-),德國作家、心理治療師,也曾做過編輯和出版人。著有《大海在哪裏》《爸爸媽媽我和她》《有一隻狗,它的名字叫天空》等。
他永遠年輕,天堂也永遠遙遠,這樣的天使會幸福嗎?
一談到教育孩子或適合親子閱讀的書,我們總是會抱很多良好期望,希望這些書會富於教育意義,好像一個故事如果不能給人教訓就不能算是好故事。我們對兒童讀物往往還會有很多假設,比如認為它應該是快樂的、燦爛的,而不能夠太陰暗,最好避免談到死亡。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卻幾乎違背了一切關於兒童讀物的既定規則。作者於爾克·舒比格是個德國人,也是一位心理學家,寫過很多兒童文學作品。給這本書插圖的是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她的畫充滿了童真樂趣,得過很多獎項。
德國作家一向對天使主題非常沉迷,彼得·漢克[6]曾經寫過一本關於天使的小說,後來還把它拍成了電影。在這些作者筆下,天使好像總是憂傷的。這本書裏有一篇童話叫《女孩和天使》,講述一個小女孩認識了一個天使,天使很漂亮,兩個人玩得很開心。有一天小女孩的奶奶快死了,小女孩讓天使去看望她,給她一些安慰,至少為她描述一下天堂到底是什麼樣的,但這個天使好像也說不出來天堂的模樣。
後來小女孩長大了,她的爸爸媽媽也變老了,隻有天使還是那麼年輕,或許天使本來就是不朽的。小女孩想嫁給天使,於是叫天使吻她,天使吻了她,小女孩說:“我覺得像是被風吹到了大海邊,我們再來一次吧!”小女孩很興奮,可是天使卻有點悲傷,呆呆地望著雲端……再後來,女孩結婚了,她的孩子也長大了,之後她也慢慢變老,隻有天使還像從前一樣年輕,他的金發還是那麼漂亮,而天堂對他來說好像還是那麼遙遠。為什麼天使會說不出天堂的模樣呢?因為他離開天堂太久了,又不會死亡。比起那些即將死去的人來說,也許他對天堂更陌生。他永遠年輕,天堂也永遠遙遠,這樣的天使會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