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奇怪的是,這隻狗有時候還挺懂事。主人夫婦一直沒有小孩,有一次太太懷孕還流了產,很淒慘。後來終於生了一個孩子,大家都有點擔心,覺得馬利這麼瘋,會不會傷害嬰兒呢?意外的是,每當小寶寶躺在嬰兒床上的時候,馬利就會乖巧地臥在旁邊守衛他,還不時伸出舌頭舔舔寶寶的小臉。小孩子會爬以後,馬利還會安靜地趴在地上,讓寶寶爬到他身上去,扯它的毛它也不動,抓疼了也無所謂。有一回小孩的外祖母嚇壞了,說看到馬利把頭伸到嬰兒床裏麵拚命地咬。兩夫婦很鎮定地告訴外婆說,沒事,它隻是在吃尿布。它喜歡吃尿布,而且每回它去吃的時候,寶寶也會很開心。
此外,馬利還很英勇。有一回,主人家附近有一個女孩被搶劫了,鄰居們聽到喊聲都衝出去救人,去追那個賊。這時候馬利居然用一種從來沒有人見過的姿態,整個背弓起來,威武莊嚴地守護在女孩身前,不準任何人再接近她。
可是再好的狗也有死去的時候,最後馬利也老了,病了。它以前天天跟著人上樓下樓,可是它現在老得連樓梯都上不去了。馬利就在樓梯邊哀鳴,沒有辦法再跟著主人上樓睡覺了,最後主人隻好搬到樓下,在客廳裏陪它睡。等它終於快不行的時候,主人忍不住抱著馬利說:“馬利,我們跟你說了十幾年,說你很糟糕,你很壞,你千萬不要相信——其實你是世界上最棒的狗。”
(主講梁文道)
《貓啊,貓》
文人愛貓
陳子善(1948-)上海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代文學數據與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文人事》《發現的愉悅》《說不盡的張愛玲》等。
雖然是這樣親近的朝夕相處著,但那雙黑黑的眼珠後麵是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人真的能夠理解嗎?
都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不過對文人而言,最好的朋友一定是貓。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寫過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甚至論文去談論貓。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魯迅就喜歡狗,覺得貓很討厭。
但總的說來,喜歡貓的讀書人加起來一定比不喜歡的多。陳子善教授就是一個貓癡。其實他最初對貓也沒什麼感覺,是後來收養貓才開始愛上貓,之後就愛屋及烏,到處收集跟貓有關的作品、圖片,甚至藏書票,最後就集成了這本《貓啊,貓》。
這本書的名字取得真好,一點廢話沒有,幹脆就在歌頌貓了。書裏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愛貓人寫的,如鄭振鐸、豐子愷、梁實秋、席慕蓉、楊絳、季羨林等。其中豐子愷是個很愛護動物的人,後來吃素也是為了不希望殺生。他很愛小貓,哪怕它們窩在自己頭上或者肩膀上睡覺,他也不以為苦,反而很高興,覺得貓能夠跟他這樣親近,一定是非常信任他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書中收了豐子愷先生的兩篇文章,同時也配了一些他自己畫的貓,非常傳神。在那篇《阿咪》裏麵,豐子愷老先生說,不曉得是不是年紀大了,不太喜歡跟生人說話,有時候朋友來看他,聊起天來話不投機怎麼辦?有貓在就行了!有一次一個客人來向他敘述一件頗傷腦筋的事,談話冗長曲折,連聽者也很吃力。談至中途,阿咪蹦跳而來,無端地仰臥在他們麵前。客人正在憤慨之際,忽然轉怒為喜,停止發言,讚這貓很有趣,便欣賞它,撫弄它,獲得了片時的休息與調節。你看,這貓多麼能撫慰人心!
大部分養貓的文人都有這個經驗,小貓偏偏喜歡在你寫稿的時候趴在桌上。看著你的筆動,它覺得有趣就要來撥弄,有時幹脆整個身子躺在稿紙上。豐子愷先生的阿咪就是如此,有時它竟盤攏身體在稿紙上睡著了,身體仿佛一堆牛糞,正好裝滿了一張稿紙。
再看另一位出了名愛貓的老先生季羨林。季先生從小就喜歡動物,而且什麼都養。在《老貓》這篇文章裏,他說:“我從小就喜愛小動物,同小動物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它們天真無邪,率性而行,有吃搶吃,有喝搶喝,不會說謊,不會推諉,受到懲罰忍痛挨打,一轉眼間照偷不誤,同它們在一起,我心裏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跟人在一起那樣,應對進退,謹小慎微,斟酌詞句,保持距離,感到異常地別扭。”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喜歡養小動物的原因吧。
季先生這隻貓對他的稿紙也是情有獨鍾,“有一回小咪咪偏偏看上了我桌子上的稿紙,我正寫著什麼文章,然而它卻根本不管這一套,跳上去屁股往下一蹲,一泡貓尿留在上麵,還閃著微弱的光。”季先生這個急啊,怎麼辦呢?要不要打它呢?偏偏老先生曾經起過誓,絕對不打小動物,結果當然沒打成。
其實養過貓的人都知道,貓很少隨處撒尿,一般是很懂規矩的。香港名作家西西就寫了一篇貓怎樣上廁所的文章,她說自己的一個朋友拿了隻小貓過來,還順便買了些貓砂、盆子之類。我們都知道,貓是很愛幹淨的,它們喜歡找個沙堆來撒尿拉屎,完了還用沙子掩埋起來,顯得挺幹淨。
西西說她正發愁怎麼教小貓用貓砂呢,誰知道“這小貓已經跳進去小便,神情肅穆。完畢扒砂蓋上,幹幹淨淨,大家很是驚奇”。然後她又說:“誰能解讀一隻貓呢?如果健康正常,得好歹跟它相處十數年。朋友為此翻開了一些飼養貓的書、錄影帶,但是誰又能夠了解它小小的腦子裏麵想些什麼呢?它對一切移動、飛舞、搖晃的事非常專注。不看東西的時候仿佛哲人沉思,眼睛充滿秘密。它有獨立的性格,不愛吃的食物一手打掉,偶然經過還要再打,這就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