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沃爾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國著名政論家、專欄作家。1911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投身於新聞業,曾做過多位美國總統的顧問,1958年獲普利策新聞獎。著有《輿論學》《外交的主宰》《自由與新聞》等。
[5]在《庸眾的勝利》一文中,許知遠將韓寒描述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他的文章總是如此淺顯直白,沒有任何閱讀障礙,也不會提到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識;還有他嘲諷式的挑釁姿態,顯得如此機智,他還熟知挑戰的分寸,絕不真正越政治雷池一步;他也從來不暴露自己內心的焦灼與困惑,很酷……”“他能把賽車冠軍、暢銷書作家、叛逆小子和即興諷刺者等多重角色結合,並能在種種誘惑麵前保持警惕,況且他才二十七歲。人們尤其著迷於最後一點,他在自己全球瀏覽量第一的博客上,嘲諷這社會中的種種愚蠢和不公。”他的結論則是:“韓寒掀起的迷狂,襯托出這個崛起大國的內在蒼白、可悲、淺薄——一個聰明的青年人說出了一些真話,他就讓這個時代的神經震顫不已。與其說這是韓寒的勝利,不如說是庸眾的勝利,或是整個民族的失敗。”
[6]張維迎(1959-),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著有《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價格、市場與企業家》等。
[7]民粹主義(Populism),可譯為平民主義,是在19世紀的俄國興起的一股社會思潮。它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製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民粹主義認為平民被社會中的精英所壓製,而國家這個體製工具需要離開這些自私的精英的控製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進步的目的上。
[8]俞可平(1959-),政治學者,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國地方政府創新》《中國公民社會的製度環境》《民主與陀螺》等。
[9]胡鞍鋼(1953-),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著有《中國戰略構想》《第二次轉型:國家製度建設》等。
[10]崔之元(1963-),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著有《看不見的手範式悖論》等。
[11]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法治與民主迷信》《社會主義與中國農村市場》等。
[12]2009年1月17日,津巴布韋第一夫人格蕾斯·穆加貝因不想被拍照,在保鏢的協助下襲擊了一名英國攝影記者,致使對方臉上留下多處明顯傷痕。香港律政司就此事聲明,津巴布韋第一夫人享有外交豁免權,可獲豁免起訴。
[13]馬立誠(1946-),人民日報評論部編輯、政論家,著有《日本不必向中國謝罪》《中日戰爭的思考與啟示》等。
[14]周孝正(1947-)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主要進行人口、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著有《應用社會學》《人口危機》,曾發表《以色列絕對是個好國家》《以色列為什麼值得尊敬》等文章。
[15]蕭功秦(1946-),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政治係教授。著有《與政治浪漫主義告別》《知識分子與觀念人》等。
[16]愛德華·威爾遜(EdwardO.Wilson,1929-),美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社會生物學奠基人。兩度獲普利策獎,著有《論人性》《螞蟻》等。
[17]餘世存(1969-),自由撰稿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著有《重建生活》《非常道》《類人孩》《老子傳》等。
[18]弗裏德利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1899-1992),英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以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稱,著有《純資本論》《自由的憲章》等。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9]陶傑(1958-),香港專欄作家及傳媒工作者,有“香江第一才子”之稱。出版有《香港這杯雞尾酒》《有光的地方》《大偶像》等。在談論中國文化時,喜以“小農社會”、“小農DNA”、“大唐人街”等詞彙描述現代中國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