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也同歡樂也同愁(4)(2 / 3)

(主講梁文道)

[1]胡漢民(1879-1936),廣東番禺客家人,中國國民黨元老,前期右派代表人物。21歲中舉人,1902年赴日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成為孫中山主要助手之一。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時,胡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1927年,寧漢分裂,胡支持蔣介石,主持南京工作,參與反共清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職。1931年2月,因約法之爭,被蔣介石軟禁,10月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反蔣精神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1936年因腦溢血病逝。

[2]1898年“戊戌變法”後,容閎遭清廷通緝,逃離北京,此時他對清王朝已徹底失望,開始放棄溫和革新的救國方式,投身於籌劃武裝起義的活動。在上海召開的國會議會上,他被公舉為會長,並親筆起草英文《對外宣言》8條。廣州起義前,興中會擬推容閎任臨時政府總理,但廣州起義因不密而失敗,使容閎不得不長期留居美國。1908年,容閎提出了一項“中國紅龍計劃(RedDragon-China)”,意在美國募款支援孫中山發動武裝起義。

[3]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成立於廣州,傅斯年任所長,該所集中了一批著名學者,如陳寅恪、趙元任、羅常培、董作賓等。史語所一方麵繼承了乾嘉學派的治學精神,一方麵汲取了西方史學的研究方法,在曆史、語言等許多領域都卓有建樹。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遷移於長沙、昆明、四川、南京等地,1949年遷往台灣。

[4]“傅鍾”永遠隻敲21下,因為傅斯年有句名言:“一天隻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5]俞大維(1897-1993),浙江紹興人,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歸國後任兵工署署長、交通部長。1950年任台灣”國防部長“。留德期間,愛上了美麗的鋼琴老師,但因女方父母反對不能成婚。俞揚和出生後,陳寅恪建議由他帶回國交給家人撫養(陳寅恪的母親是俞大維的嫡親姑母俞明詩),後來幫忙撫養俞揚和的陳寅恪之妹陳新午便順理成章地與俞大維結為連理。

[6]俞揚和(1923-),又名俞啟德,以紀念他的德國母親。早年在美國接受飛行訓練,回國後加入中美聯合飛行大隊,參加空戰三十多次,後受傷退役,移居美國。1960年,在美國舊金山與蔣經國之女蔣孝章結婚。

[7]俞大維與陳寅恪在美國和德國連續同學七年,陳的父親陳三立、祖父陳寶箴與俞大維的父輩、祖輩相交也很深;陳寅恪的母親是俞大維的姑母,他的妹妹最後嫁給了俞大維。因此二人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七年同學。

[8]陳寶箴(1831-1900),字相真,號右銘,江西省義寧(今修水)縣人。早年參加湘軍,文才、韜略深為曾國藩所賞識。1895年任湖南巡撫,大力推行新政,使湖南成為全國最有生氣的省份。戊戌政變後,被慈禧太後以“濫保匪人”罪“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1900年猝然去世,終年69歲。

[9]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號散原,陳寶箴長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清末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赴日簽訂《馬關條約》,他聞訊激憤異常,曾電張之洞,“籲請誅合肥(李鴻章為安徽合肥人),以謝天下”。1937年,北平、天津相繼陷落,絕食憂憤而死,享年85歲。

[10]即唐景崧,自號“南注生”,廣西灌陽人,同治進士,清廷最後一任台灣巡撫。

1895年清朝割棄台灣,台灣軍民成立民主國,推舉唐為大總統領導抗日。日軍登陸台北後,唐回到桂林閑居,不再出仕。陳寅恪讀過唐景崧的《請纓日記》,且嫡親舅父俞明震曾在台輔佐唐景崧獨立,故對唐景崧的著作、事跡有較多了解。

[11]郭沫若一生有過正式婚姻三次。元配夫人張瓊華(1890-1980),1912年結婚,但未離異,在郭家空守68年,無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戀愛同居,五個子女。再就是於立群(1916-1976),被稱為“抗戰夫人”,1938年初與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1979年3月縊死於北京故居。

[12]1928年6月,郭沫若在日本東京書店找到了羅振玉所著《殷墟書契考釋》,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1929年8月,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不久,另一部著作《卜辭通纂》也問世了。郭沫若從事甲骨文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方法新,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過了前人。晚年他主編了大型甲骨文彙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13]“甲骨四堂”指中國近代四位甲骨文研究學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