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當時德軍的戰鬥力要比蘇軍強太多。作為一個普通士兵,他所接觸的也就是一個連或一個營的戰鬥,視野不過數十裏之內。他所在的那個連擊潰了幾倍於他們的蘇軍。1944年之後,他們的火力武器已經沒什麼優勢了,製空權也被蘇軍控製,但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他們那幾個連的八百人仍然打敗了兩千俄國人。德國戰報記載,當時有一個方麵軍是8萬人擊潰了40萬蘇軍[4]。
他認為德軍戰鬥力強主要靠的是紀律。他們被俘虜之後,紀律還是非常整肅,會很有秩序地把食物和帳篷之類的稀有資源先讓給傷員。如果軍官們一聲令下,大家會馬上整齊地集合起來,盡管可能都衣衫襤褸或缺胳膊斷腿的,但還是能很快排成整齊的隊列。這是幾百年前普魯士軍團留下來的傳統,德軍就是靠著這樣超強的紀律性和戰鬥力,在一年多時間裏一直打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蓋伊·薩傑開始隻是個輜重兵,搞後勤的。但這個工作也很重要,因為到後來蘇德戰爭不止在前線打,後方也在較量。德國的補給線多次被遊擊隊切斷,遊擊隊都是些老百姓,沒經過什麼訓練,武器裝備也不行,很輕易就被德軍擊潰,但是他們卻可以趁機燒掉你的輜重,把列車炸掉,把糧食毀掉。
毀掉一趟列車,就等於消滅了德軍一個團。因為在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大平原上,沒有吃的、沒有燒的,不用打仗就活活凍死了。蓋伊·薩傑親眼看到很多德國兵不是死於槍炮而是死於凍餓,他們當時隻要一杯熱咖啡就能活下去,但是沒有。
作為一個輜重兵,他感受最深的是蘇軍打不完的炮彈,蘇聯人可以連續八小時不停轟炸,哪條戰線能經得住這種炸法?簡直可以把人的靈魂炸出竅。作者說,那時候他才知道什麼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根本不是電影上演的,什麼毫無畏懼,一往無前。真正的勇敢是一邊被蘇軍轟炸嚇得尿了褲子,一邊還要拿起武器作戰。就是這種尿了褲子的士兵,你問他下次還當不當敢死隊,他還要去當,那才是真正的勇敢。
書中也反思了德軍的失敗,蘇聯的勝利是“得道多助”,得到了美國和全世界的物資幫助,而德軍後來已經被困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東麵是茫茫無際的俄羅斯大平原,西麵、北麵、南麵都是海。而海洋是英美聯軍的天下,跟百戰百勝的德國陸軍沒關係。所以德軍雖然驍勇善戰,但他們缺少兩樣東西,一是資源,二是遼闊的領土。蘇聯有2240萬平方公裏的疆域,即使把烏拉爾以東都占領了,它還有遼闊的西伯利亞。如果沒有資源和人力,最後耗也耗死你,所以這仗根本沒法打。
書中也提到戰爭的殘酷,比如屠殺俘虜,在激戰中,可能一支一千人的部隊要帶兩千俘虜,怎麼帶?這些可都是兵,拿起槍來就能作戰,所以殺俘虜是雙方都發生過的。還有就是扔掉傷員,很多時候這是命令,因為如果不丟掉,大家一起死,肯定沒活路,丟掉了還能活一個,以後再回來報仇。所以戰爭的殘酷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
不過戰爭也有人道的地方,作者說他雖然是一個很小的二等兵,但在戰爭中也享受過好幾次休假。雖然休假一路上也是千辛萬苦,從前線回到後方有幾千公裏,還要躲避轟炸和襲擊,跟打仗差不多。不過他們都很珍惜休假的機會,畢竟在你死我活的搏殺中,人需要精神上的緩和。
(主講馬鼎盛)
《士兵突擊》
中國特種兵誕生記
蘭曉龍(1973-),湖南邵陽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編劇。曾創作劇本《我的團長我的團》《生死線》等。
其實特種兵就三個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