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奚若(1889-1973),陝西大荔人,曾任國民政府高等教育處處長、西南聯大教授等職。1941年3月1日,他在國民參政會二屆一次會議上抨擊國民黨當局時,蔣介石插話說:“歡迎提意見,但別太刻薄!”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下次接到開會通知和路費,當即回電報說“無政可議,路費退回”。

[4]張大春(1957-),台灣作家。著有《四喜憂國》《公寓導遊》《城邦暴力團》等。

[5]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法國哲學家。著有《瘋癲與文明》等。

[6]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官至內閣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纂修官。

[7]朱維錚(1936-2012),江蘇無錫人,曆史學家,複旦大學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經學史、史學史、思想文化史、晚清學術史。著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等。

[8]西漢官方所用經書以隸書書寫,因隸書在當時屬於現代文字,故稱今文。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秘藏的古書陸續出現,因這些經書用“古籀文字”書寫,故稱古文。西漢末年,劉歆大力推崇古文,開啟經今古文的爭論。

[9]“經”的外延在曆史上不斷變化,除了“六經”,還有“五經”“七經”“九經”“十經”“十二經”“十三經”“十四經”“二十一經”等說法。今文學家認為“經”是孔子著作的專稱,隻有《詩》《書》《禮》《樂》《易》《春秋》才可稱經。古文學家則認為“經”是一切書籍的通稱。

[10]”冀東“,指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前身為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日本成立的傀儡政權,存在於1935年11月25日至1938年2月1日。

[11]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1976),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德國弗賴堡大學哲學博士,1933年至1934年任該校校長,因支持納粹主義名譽受損。著有《存在與時間》等。

[12]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LudwigJosefJohannWittgenstein,1889-1951),生於維也納,1939年加入英國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1908年入讀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1911年就讀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2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7年辭去劍橋大學教授職務,1951年因前列腺癌逝世。著有《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

[13]維特根斯坦家族是歐洲最顯赫的豪門家族之一,發跡於拿破侖時代。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祖父經營羊毛進出口生意,父親學工程出身,後來成為奧匈帝國鋼鐵工業的領軍人物。

[14]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生於威爾士貴族家庭,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英國皇家學會成員,英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有《數學原理》《西方哲學史》等。

[15]奧伊茲·鮑斯瑪(OetsKolkBouwsma,1898-1978),美國哲學家。曾任教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ofNebraska)、得克薩斯州大學,1949年在維特根斯坦訪問康奈爾大學期間與之結識,此後多次與之探討哲學。

[16]喬治·愛德華·摩爾(GeorgeEdward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英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劍橋大學精神哲學、邏輯學教授。著有《倫理學原理》等。

[17]奧托·魏寧格(OttoWeininger,1880-1903),生於維也納,奧地利哲學家。1902年獲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03年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出版《性與性格》,同年10月飲彈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