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薩繆爾·貝克特(SamuelBeckett,1906-1989),愛爾蘭作家,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於都柏林,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任教,1937年起定居巴黎。著有小說《馬洛伊》(又譯《莫洛伊》)、《馬洛納之死》(又譯《馬龍之死》)、《無名的人》(又譯《無法稱呼的人》)等,劇本《等待戈多》(1952年)乃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之作。
[19]《新蘇黎世報》(NeueZürcherZeitung),瑞士出版的德文日報,前身是1780年創刊的《蘇黎世報》,1821年更為現名。以高品質著稱,以報道國際新聞見長,在歐洲德語區有著廣泛影響。
[20]薩爾茨堡(Salzburg),奧地利薩爾茨堡州首府,全國第四大城市。這座奧地利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莫紮特、卡拉揚的故鄉,擁有眾多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博物館等文化場所。
[21]畢希納文學獎(GeorgBüchnerPrize),德語文學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有“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之稱。1923年設立於德國,以德國劇作家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Büchner,1813-1837)的名字命名。最初表彰包括演員、歌唱家在內的藝術家,1951年起僅限於獎勵德語作家,由德國語言文學研究院(GermanAcademyforLanguageandLiterature)頒發。
[22]國際筆會(InternationalPEN,IPEN)創立於1921年,總部設在倫敦,是一個世界性的非政治、非政府作家組織。“PEN”由Poets(詩人)、Essayists(散文家)和Novelists(小說家)的首字母組成。目前世界各地已有100多個分會,主張創作自由,保護作家免受政治壓迫。
[23]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八個國家。
[24]英國共產黨(CommunistPartyofGreatBritain,CPGB),1920年成立,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發生三次大分裂,1991年更名為“民主左翼”(DemocraticLeft)。
[25]切·格瓦拉(CheGuevara,1928-1967),生於阿根廷,20世紀50年代參加古巴革命,曾任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長等職。1965年前往剛果、玻利維亞發動共產主義革命,1967年被玻政府軍俘虜後殺害。
[26]德國共產黨(KommunistischeParteiDeutschlands,KPD),1918年成立,1933年希特勒執政後遭查禁,潛入地下活動。1946年,蘇聯占領區的德共組織與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成為東德的執政黨。美、英、法占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則於1956年被取締,1968年重新組建,更名為DeutscheKommunistischePartei(簡稱DKP)。
[27]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SPD),簡稱社民黨,德國現存最古老的政黨。早期倡導社會主義革命,後來主張通過民主選舉以合法手段掌權。魏瑪共和國期間執政,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遭禁,二戰後重新組建。
[28]匈牙利十月事件發生在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部分學生及民眾因不滿政府照搬蘇聯模式,舉行示威遊行並推倒斯大林銅像,而後引發流血衝突。執政黨匈牙利勞動人民黨請蘇聯出兵幹預,蘇軍於11月4日控製匈牙利全境。
[29]“布拉格之春”指捷克斯洛伐克於1968年1月開始的一場倡導“人道社會主義”的政治民主化運動,同年8月遭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而夭折。
[30]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1956年2月召開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期間做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譴責斯大林的種種罪行。以色列情報機構獲得報告文本後,交給美國中央情報局,7月4日刊登於《紐約時報》,在全球引發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