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德國戲劇家、詩人。青年時投身工人運動,戰後曾任民主德國藝術科學院副院長。《致後生晚輩們》寫於1934年至1939年流亡丹麥期間,是一首不押韻的政治長詩。
[32]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1879-1953)英文名為JosephStalin,”Joe“(喬)是”Joseph“的昵稱,丘吉爾、羅斯福等英美官員戲稱斯大林為”喬大叔“(UncleJoe)。
[33]“圓桌武士”(KnightsoftheRoundTable),常譯為“圓桌騎士”,是西方流傳的一則古老傳說,講述中古不列顛最富傳奇色彩的國王亞瑟王(KingArthur)及其手下一群威猛武士的故事。聖杯(HolyGrail)指傳說中耶穌受難時盛放鮮血的聖餐杯,下落不明。蘭斯洛特(SirLancelot,又譯朗斯洛)是著名的圓桌武士之一,與王後的戀情曝光後引起政治紛爭。
[34]《伊利亞特》(TheIliad,又譯《伊利昂紀》),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長篇敘事史詩,與《奧德賽》(TheOdyssey,又譯《奧德修紀》)構成《荷馬史詩》。
[35]詹姆斯·喬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生於都柏林,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大師。著有《尤利西斯》《芬尼根守靈夜》等。
[36]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1986),阿根廷作家。著有《交叉小徑的花園》(又譯《小徑分岔的花園》)、《虛構集》等。
[37]吉爾·德勒茲(GillesDeleuze,1925-1995),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1995年因不堪肺病折磨自殺。著有《差異與重複》《反俄狄浦斯》等。
[38]雅克·德裏達(JacquesDerrida,1930-2004),法國哲學家,後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執教20年。著有《書寫與差異》《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等。
[39]阿蘭·巴迪歐(AlainBadiou,1937-),法國哲學家。1961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曾在該校執教,現任歐洲研究院(EGS)哲學教授。著有《存在與事件》《模式的概念》等。
[40]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法國文學批評家、哲學家,法蘭西公學院文學與符號學教授。著有《寫作的零度》《神話學》等。
[41]巴黎高等師範學校(?colenormalesupérieuredeParis,ENS),創辦於1794年,法國最具選拔性和挑戰性的高等教育機構,集科研與文教於一體。迄今已有220年曆史,培育出眾多傑出人才,被視為法國一大傳奇。
[42]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deFrance),不同於法蘭西學院(InstitutdeFrance)及其下設機構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fran?aise)。法蘭西公學院由國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oisI,1494-1547)創辦於1530年,位於巴黎,實行“開門辦學”,麵向社會大眾傳授前沿知識。目前設52個教席,一位教授退休後,由教授們在全體會議上選舉產生新人選,以研究成果為選擇標準。
[43]1996年3月18日,皮埃爾·布爾迪厄錄製了兩期電視講座——《關於電視》和《記者場與電視》。該講座屬法蘭西公學院係列課程,同年5月由巴黎一台播出,隨後結集出版《關於電視》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