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洗腦術:思想控製的荒唐史(2)(3 / 3)

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是情報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難怪這本書取名Overworld,意即在我們的日常世界之外,存在一個普通人看不見的世界,隻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發現它。那麼,到底什麼叫間諜呢?有個拉脫維亞的小清潔工每個星期固定把海軍上將辦公室紙簍裏的垃圾暗中交給聯絡人,換取300美元的報酬,結果被人當成間諜。

不過,現在情報機構大多通過公開渠道來搜集情報,然後加以分析。情報以公開方式獲得,諜報則由間諜或特務負責搜集。在CIA上班的人未必就是間諜,因為有些人隻是像時事評論員一樣看看外國報紙,分析外國政治局勢、經濟狀況而已。一般人對間諜的認知來源於小說或影視劇。那裏頭經常會看到特工手裏持有好幾本護照,好像護照很容易就能搞到。實際情況是一個特工不可能拿到那麼多護照,因為護照一旦申請使用就會進入係統,留下痕跡。特工會利用政策上的漏洞來申請護照,比如美國隻要求你寄一份申請表和兩張照片,把出生證明或舊護照的資料一並寄過去,就會給你發一個新護照。很多美國人一輩子不打算出國,你花點小錢讓他們把出生證明給你,用他們的名字申請,然後換上自己的照片,這樣就搞到護照了。

(主講梁文道)

《彎曲的脊梁:納粹德國與民主德國時期的宣傳活動》

宣傳機器在說謊

蘭德爾·彼特沃克(RandallL.Bytwerk),美國加爾文學院(CalvinCollege)傳播學教授,致力於研究德國宣傳領域,創辦GermanPropagandaArchive(德國宣傳檔案)網站。著有《國家社會主義的裏程碑式演講》等。

宣傳是讓大部分人彎下脊梁成為順從者的東西。

很多年前我跟香港一群文化人受邀去中國內地交流,當地宣傳部長遞來一張中英文名片,結果我們嚇壞了。名片上“宣傳”一詞譯為“propaganda”,殊不知這是一個非常壞的字眼,讓人想起極權政府利用宣傳機器說謊的形象。

過去基督教宣傳教義也叫“propaganda”,但這個詞後來惡名昭彰,源於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14]搞的那一套。此後,整個英語世界對它的認識就很糟糕。宣傳在中國雖是很“偉光正”的事情,但你若想跟國際接軌,恐怕換一個字眼如“公關”會更好。

宣傳到底是什麼東西?蘭德爾·彼特沃克教授認為,宣傳是讓大部分人彎下脊梁成為順從者的東西。他很喜歡F.M.康福德[15]的定義:宣傳是“一種非常接近於不用像欺騙敵人那樣欺騙朋友的藝術”。這個說法很繞,也很有趣。雅克·埃呂爾[16]有一個定義更具可操作性:“宣傳是由一個組織化群體采取的一係列方法,通過心理操縱達到心理上的統一進而融入一個組織,它想在由個體組成的大眾群體行動中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參與。”

以前德國人也覺得“宣傳”不是好字眼,納粹德國卻成功地將其樹立為正麵形象。政府告訴國民“最正確”的東西叫作宣傳,敵人煽動顛覆政權叫作鼓動。

德國先後有過兩個迥異的政權,一個是極右派的納粹德國,一個是左派的民主德國。兩個政權用的宣傳方法很相似,短期內為德國人塑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從而形成兩個不同的社會體係。

兩個德國政權熱衷於搞宣傳,背後有無一套理論做支撐呢?其實納粹的宣傳策略夠坦白,比如戈培爾有過“大謊與小謊”的比較,認為大謊比小謊更易讓人相信,因為小謊易被揭穿。你說市長挪用公款,不如說猶太人正在世界範圍內搞陰謀,後者更有說服力。謊言太大就不好證明,很難被駁倒,這是納粹宣傳的要旨之一。納粹宣傳時講究激情、意誌、力量,他們喜歡培養擅長口頭演說的宣傳幹部,讓他們在公眾集會上慷慨激昂,用手勢、聲線、動作、語言去打動大眾。相反,東德馬列主義很少講情感,而且特別注重書麵語。然而書麵語在日常演說中不太有效,他們便重視宣傳小冊子。他們發展出一種黨八股,寫任何東西都要符合要求。為了讓宣傳更有力,東德出版過很多類似新舊教義問答的東西。這樣一個國家必然充斥各式各樣的文件,任何最新指示都要補充在“教義”問答裏。東德宣傳官員總有處理不完的文件,總有接收不完的指示,常常搞不清哪個是重點,終日沉沒於卷宗之間。一個政權搞宣傳,是想將自認為最正確的想法灌輸給國民。當你不斷勝利時,宣傳很容易,失敗時怎麼辦?當年納粹德國攻打斯大林格勒,國內媒體不斷告訴人民說敵人快被消滅了,最後打輸了怎麼宣傳?他們先是沉默,而一沉默人民就知道怎麼回事。後來他們開始談虛的東西,大談特談德軍的英勇和犧牲精神,以此來掩飾失敗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