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洗腦術:思想控製的荒唐史(3)(3 / 3)

在一個典型的消費社會裏,所有東西變得可以選擇,我們卻茫然失措。我們選擇人生大事的態度,就像選擇消費品一樣。選擇伴侶時,每個人腦子裏有一本賬簿,算計著好處與壞處。陀思妥耶夫斯基[19]的《卡拉馬佐夫兄弟》(TheBrothersKaramazov)有句名言:假如上帝不存在,我們做任何事都被允許了。拉康則顛倒過來說:假如上帝不存在,我們做任何事都被禁止了。我們的選擇需要界限,正因為有上帝規定我們不能做什麼,我們才有選擇的自由。麵對無限選擇的時候,我們隻好給自己畫線,或者找顧問谘詢。

今天有各種各樣像生命教練一樣的人,從選擇房子到選擇旅遊地點都有人指導你,書店裏充斥著心靈雞湯之類的書。美國有位雜誌編輯拿自己的人生做實驗,看看凡事都聽這些指南有何後果。經過兩年實驗,這位編輯學會減肥,學會布置家庭,學會做更好的伴侶,學會當更稱職的父母,最後患上嚴重的焦慮症。

威爾·弗格森[20]有部小說叫《幸福》(Happiness),講述社會上突然流傳一本自助手冊,教大家過快樂而滿足的人生。這本小手冊如病毒般感染所有人,大家瘋狂愛上它,並跟隨它的建議生活。每個人降低欲望,停止購買不必要的東西,不買化妝品,不做整容手術,注銷會員卡,關上辦公室大門,門口掛著“釣魚去了”的牌子,非常快樂地享受人生。

這個虛構的社會最後如何呢?工廠倒閉,消費鏈斷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瀕臨崩潰。商人們決定找出小手冊的作者,叫他改變自己的態度,寫書鼓勵大家好好工作、瘋狂消費。結果發現作者是一個住在房車裏的老人,並非來自印度的偉大精神導師。這個老人患有癌症,為了替孫子賺生活費,東拚西湊寫出了這本書。

今天有太多的專家建議,如果你什麼都聽,就得精神病;如果所有人都聽,社會就停擺。這表明我們的社會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每個人必須選擇,如果不選擇、不消費,社會將停止運轉。這樣的選擇,我們自由嗎?我們快樂嗎?將一切看成自己的選擇,並且要承擔後果,結果是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責問自己是否做錯事,產生無窮的焦慮感。

這個時代很關心“我是誰”的問題。每個人被教導要做你自己,什麼都要表現你自己的風格,於是變得好疲憊。以前你用服飾展示自己就夠了,現在連家用電器都要表現你的風格,一切無不跟你發生關係。人們不再計較上帝怎麼看你,而在乎別人怎麼看你。難怪我們比以前焦慮,因為你以前怕的隻是上帝,現在怕所有人的眼球。

那麼,我們希望成為什麼人呢?有人參加電視婚戀節目,不是想相親,而是想亮相。今天很多人想做名人,因為發現名人也是凡人。以前名人有點神秘,現在為何沒有星味?八卦雜誌太多了,微博太多了,名人的缺點暴露無遺。這拉近了我們與名人的距離,覺得自己也能當名人。

年輕女孩可能想模仿希爾頓酒店的小公主帕麗斯·希爾頓[21],希望穿那種亮閃閃的衣服,過那種奢華、高調、放蕩的生活。這些女孩真的百分百認同帕麗斯·希爾頓嗎?不是。帕麗斯·希爾頓隻是一個化身,令她們感覺自由與快樂,不必過沉悶無聊的生活。

(主講梁文道)

《沉默串謀者-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

沉默也犯罪

伊唯塔·傑魯巴維(EviatarZerubavel,又譯伊維塔·澤魯巴維爾,1948-),生於以色列。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學教授。著有《七日周期》《完美界線》《時間地圖》等。

對公然展現在眼前的罪惡,如果我們采取勿視、勿聽、勿言的態度,就成為同謀。

兩三百年前,天主教有些修士存在雞奸問題,卻找不到恰當的字眼去形容這個不算罕見的罪行。於是,雞奸成為無名之罪。想將社會上一些事情當成背景視而不見時,最佳辦法是不給取名字,就像早期對雞奸的做法一樣。

日常生活也有禁忌,我們一般選擇委婉的說法。比如在高級餐廳吃飯,你會不會問服務員,我去哪裏撒尿?不,你會說,請問洗手間在哪裏?

當年納粹德國的醫生參與集中營工作,明明是在毒氣室幹活,卻委婉地說是在做醫學工作或科學工作。住在集中營附近的居民對於煙霧和惡臭從何而來想必了然於胸,卻裝作一無所知,以讓自己顯得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