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場麵還會不會發生?概率並非沒有。怎麼辦?電影常常提到用核彈或火箭去炸碎小行星。這可行嗎?恐怕不行。有些小行星的岩塊非常鬆散,像一個泡沫餅,用核彈去炸它就像用錘子重擊沙袋一樣,幾乎不起作用,頂多“砰”的一聲而已。有人建議在附近空投炸彈來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這是目前找到的最佳方法。
據預測,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將經過地球。它不會撞擊我們,隻是離我們很近。如果離得太近,它有可能被地球引力吸引而改變軌道,結果撞上地球。不用杞人憂天,科學家認為到時自有解決之道。
除了小行星撞擊地球,還有一種天災可能讓人類滅絕。一些顆粒神不知鬼不覺地從空中降落,覆蓋從南極到赤道以北30°的大片區域。澳大利亞、新西蘭、南美洲、非洲絕大部分地區、印度以及半個中國,都被致命的輻射所籠罩,地球三分之二的人死於非命。之後,一層層厚厚的煙霧開始在空氣中形成,整個地球的上空變成紅褐色。頑強存活下來的生物發現陽光越來越少,氣溫越來越低,酸雨降下來。幾星期後,氣溫迅速下降,進入新的冰河時期,南北兩極的冰川開始向外擴散,人類曆史基本宣告終結。
這種災害的罪魁禍首是誰呢?很可能是一顆叫船底座海山二(EtaCarinae)的恒星。它距離太陽約7500光年,是我們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最遠的恒星。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它非常可怕。它的質量大太陽不止100倍,一秒內發出的光相當於太陽兩個月的能量。周期性痙攣使得它不太穩定,很可能變成極超新星(hypernova),發出伽瑪射線(gamma-ray)來危害我們。
伽瑪射線是什麼?美蘇兩國在20世紀60年代簽訂了《核不擴散條約》,互相限製核武器實驗,並約定不能在太空做實驗,因為太危險了。但問題是誰都信不過誰,美國擔心蘇聯偷偷摸摸做實驗,於是用人造衛星在外太空捕捉輻射,結果發現太空存在很多伽瑪射線。伽瑪射線是恒星將要形成黑洞或黑洞剛剛形成那一瞬間迸射出來的光束。黑洞的引力非常強大,會把所有東西吸進去,形成吸積盤(accretiondisk)。吸積盤裏有各種各樣的顆粒,它們以驚人的速度相互碰撞、摩擦。當吸積盤被加熱到數百萬度,高溫會將這些顆粒驅趕出黑洞。如果顆粒從吸積盤的平麵向外飛,會撞到其他顆粒而無法逃離,向上或向下則能順利飛出去。此時,一對密集的光束就像兩個底部對在一起的手電筒沿著黑洞的上下方向迸射出去,形成非常強烈的伽瑪射線。
伽瑪射線爆發的時間非常短,大約持續10秒,但它灌注到地球上的能量大得驚人,遠遠超過令人毛骨悚然的冷戰噩夢。它輻射過的地區所遭受的破壞,相當於在每一平方英裏的土地上引爆一個百萬噸級核彈。現在我們從宇宙中捕捉到的伽瑪射線通常都非常遙遠,或者是很久以前的恒星爆炸後遺留下來的,對我們沒有傷害。
船底座海山二會發出伽瑪射線,可堪告慰的是地球似乎不位於它的輻射方向。然而有沒有其他潛在的“敵人”呢?現在非常不確定。由於不確定,似乎就無迫在眉睫的危險。然而一旦極超新星出現,不管我們是否確定,我們都將在一瞬間完蛋。
(主講梁文道)
《地球:從誕生到終結》
地球末日像火星
唐納德·布朗李(DonaldE.Brownlee,1943-),華盛頓大學天文學係教授,美國宇航局“星塵計劃”(Stardustmission)首席研究員,曾獲多項科學獎。1991年,小行星3259被命名為3259Brownlee。
彼得·華德(PeterD.Ward,1949-),美國古生物學家,華盛頓大學地質學係與生物學係教授。出版多部著作,2000年與唐納德·布朗李合著暢銷書《地球是孤獨的》(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
現在的地球已人到中年,開始步入衰退期,早就過了最適合生物生存的階段。
宇宙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友善的地方,人類如果離開地球,有99.99999%的概率會立即死亡。那麼,我們留在地球上是否就比較安全呢?如果沒有來自外太空的威脅,地球是否就高枕無憂呢?並非如此。地球真的有末日,隻不過不是民間傳說的那樣,而是用科學數據準確推斷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