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但凡講故事說事兒都得從“頭”說起,這就從蒙博托總統的頭和總統夫人的頭型發飾起個“頭兒”說起。紮伊爾總統的腦袋有多金貴?回答無疑是兩個字“無價”。那麼總統腦袋上的頭發價值幾何?回答是四個字“價格不菲”。總統夫人呢?答案當然和總統一樣。不知以前和以後如何,反正在我為蒙博托總統做保健按摩兩年時間裏,為總統和夫人理發或整理發型的理發美容師都來自不同的國家。總統的保健按摩醫生來自中國河北。總統的理發師來自美國紐約。總統夫人的美發師來自黎巴嫩。當時年已六旬的總統由於常年操勞過度,早早就禿了頂,本來就不多的頭頂卷發謝頂後更是沒有了幾多頭發,隻是圍著耳前耳後轉了一個圈。頭發多少不論,基本上是一個月理一次。
總統理發並不固定日子,感覺長了有些不舒服,就轉而告知遠在萬裏之外的理發師,訂機票,由美國紐約飛法國巴黎,再由巴黎轉機飛紮伊爾首都金沙薩。如總統正好在金沙薩,好說,來了就理,幹淨利索。如總統在外地,就得再次轉機,總統在哪兒就找到哪兒,追著總統理發。萬裏迢迢奔來,包括刮臉也就頂多一個小時,幹完活不休息,按原路返回紐約。有時趕上總統正忙著重要事情,理發師就待命一兩天,有時和我們聊天,這才知道總統每月理發的程序。
理發師往返紐約—巴黎—金沙薩的機票費用及待遇小費等一律由總統支付,具體純屬個人隱私,無人知曉。真可謂無價的頭顱,昂貴的頭發,辛勞的理發師。總統夫人的理發師則是另外一種工作模式。總統夫人的美發師是一位中年男性,五十來歲,黎巴嫩人,在首都金沙薩開設有一家美容美發店,生意不錯。總統夫人的頭型為半個月打理一次,它包括修剪、洗頭、梳理、編小辮子幾道工序,較煩瑣,美發一次起碼得三四個小時。
等到總統夫人該美發的日子,這位黎巴嫩美發師就趕到總統夫人所在的地方服務。如總統夫人正忙著,他就先找個地方休息,待命等候。比如,正趕上早晨為總統夫人做減肥按摩時,他隻好先耐心等候我做完一個多小時按摩,然後再輪到他登場獻藝。這樣一般就要忙乎到中午了。
美發師往往需要根據總統夫人這十幾天內都有什麼場合需要拋頭露麵的日程安排,然後再決定做什麼發型。同樣是費力耗時,但做出來的發型,編出來的小辮子美觀漂亮極了,深得總統夫人和她周圍的人喜愛,讚口不絕。
美發師編的發型一般要在頭上保留十天半月,每天的保養維護則由總統夫人身邊的兩名女侍從負責。其實這兩名女侍從做的發型也不錯,也相當漂亮,隻不過“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罷了。
總統夫人特別信任那位黎巴嫩美發師,就如同她與總統特別信任我們中國的按摩保健醫術一樣,隻要有效果一切就好。下麵再來看看紮伊爾人是如何生活的。生存是人類的第一大根本需要,俗話說“千裏艱險為吃穿”,但吃排序在首位。這裏先說紮伊爾人的“吃”文化。
紮伊爾是一個多人種和多部族的國家,分為班圖人、尼洛特人和尼格羅人三個人種,共有254個部族。其中,班圖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4%,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眾多部族由於所居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不同,各部族人民在飲食習慣和愛好上自然會有千差萬別,但班圖人在飲食習慣上有共同之處。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以木薯粉作為主食,以木薯葉作主要蔬菜。木薯是非洲產的一種塊根植物,類似中國北方地區種植的麻山藥,但莖根都比麻山藥粗大,有一米多高的莖,莖上長枝葉,地下生長塊根,成熟後可達五六斤重。挖出來後需要先放入水中浸泡數天,浸出其中的有害毒素,然後撈出來,加工粉碎、曬幹再磨成麵粉後呈白色,粉粒細膩,類似中國的江米年糕麵。
木薯粉熟食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用開水衝拌木薯粉,邊衝邊 用木鏟不停地攪拌,攪拌成熟麵團,當地人稱“福福”,類似中國北方麵食常說的“燙麵”,但不是十分熟,無須再蒸煮,一家人圍著一塊熟麵團,每人用手指掐一塊撚成小條,蘸辣椒魚湯即可食用,味道和口感都不錯;另一種吃法是將木薯粉和成兩三個圓柱狀的麵團,用芭蕉葉包起來蒸熟,當地人叫“西光嘎”,吃時將芭蕉葉剝掉,可切成塊再蒸一下吃,也可切成薄片,油炸吃。
木薯是班圖人祖先傳下來的主要食糧,含有大量澱粉和蛋白質,營養豐富。木薯葉子富含長纖維和多種維生素,把葉子切碎,加入茄子、洋蔥以及辣椒、生薑、鹽、棕櫚油等作料,用木杵搗爛,再加上魚肉和水,煮熟後即可就木薯或米飯食用,俗稱“菲子馬尿棵”。
以上就是紮伊爾一般平民百姓的食俗,大部分以木薯粉和木薯葉子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飯菜。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蒙博托總統也特別喜好這一口。一日三餐之中,最起碼得有一頓飲食中有這些食物,即便是出國訪問時走到任何一個國家,包括五次來到中國訪問,均如此。總統的廚師長在隨機托運的行李廚具食品中都不忘記帶幾個大鐵皮櫃子,保鮮箱子,裏麵裝的全是這些食品,有半成品或成品,現吃現做。再好吃的國宴,世上再名貴的山珍海味,珍禽異獸,總統都離不開這一口,就餐餐具旁都得擺上一兩盤諸如“福福”、“西光嘎”,量不大但天天得有。蒙博托總統早期訪華時吃這◎以柳條筐捕魚(紮伊爾河上遊·基桑加尼)些自帶來的食物,搞得中方接待人員一臉茫然,不得甚解。在美國出席聯大後的一次宴會上也擺上了這種食品,起初搞得我也是一頭霧水,怎麼到了美國還吃這些食物?後來才知道,是蒙博托總統須臾不離。一天不吃就不舒服,老想吃。這也就不難理解廚師長為什麼經常帶著幾個大鐵皮櫃子去周遊世界了。
班圖人大多數部族不吃狗肉,他們認為狗是看家護院的動物,與人類是好朋友,通人性。
其他如對豬肉、牛羊肉、雞以及魚、蝦、鱷魚等水產動物沒有特殊的禁忌(當然伊斯蘭教、穆斯林信徒不吃豬肉)。
在魚類當中,鮁魚是黑人最喜愛吃的品種,大多用番茄醬和洋蔥、棕櫚油烹飪。
紮伊爾少數政府上層官員和知識分子的主食則全球化了,食用牛奶、麵包、蛋肉類、大米飯等。
在飲用方麵,因紮伊爾人生活在熱帶,大多不喜歡喝白酒,而喜歡喝啤酒、礦泉水、自來水、可口可樂、汽水、橘汁等飲料。
再談穿戴服飾習俗。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於紮伊爾地處熱帶氣候,全國各地的氣候普遍較高,故紮伊爾人的穿戴較簡單。服飾雖然簡單了,但無論男女老幼,愛美意識卻都表現得相當突出。
黑人女性尤其是姑娘非常注意和講究衣著打扮,女孩兒生下一兩個月,母親就要給她穿好耳朵眼兒,帶上小手鐲。在紮伊爾,女孩兒不穿耳孔,簡直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