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修整了一個月,雖然沒下筆寫小說,但是也沒閑著,這篇文章算我對自己這段時間看書的一個交代,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到知行合一,感謝盛大這個平台,感謝看到這篇文章的有緣人。
寵字,室中龍,樊老師曾言“養個老虎當寵物”。《道德經》:“寵為下,得知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辱字,辰下寸,說文解字:“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代表適宜耕種的農曆三月,有人錯過了耕種的時間,大家在封土上羞責他,就是辱。道德經隻說寵為下,並未明說辱為何,有學者對應“寵為下”將辱理解為“辱為上”;而我認為在老子看來,寵辱為一體兩麵,得寵是失辱,得辱是失寵,因此無須贅述辱亦為下。
為何寵辱者下?先看分歧較小的寵為下,寵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在這樣的行為中被寵者是居於下位的,寵易使人迷失。再看辱,一些主張辱為上的學者會提出老子“賤為貴本”的思想:“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其實“賤”、“下”指的是自然本源的狀態,並非下賤;一些學者認為受辱使人清醒而發奮,如臥薪嚐膽,但受辱使人敗壞自戕的實例更多;辱依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被辱者也是居於下位的,辱亦易使人迷失。
再看驚這個字,繁體為“驚”,敬,從攴苟,攴意為輕擊,苟意為草;用苟攴馬,則是驚。因此我對寵辱若驚的理解是:人得寵受辱如同馬被鞭打,寵辱如同被打般低下,馬會嘶鳴,人會悸動,這是自然規律,無需覺得奇怪,馬嘶鳴之後歸於平靜,人悸動警覺之後隨即看淡,無需執著於一時寵辱。
一些學者將驚解釋為敬道,指出莊子有“萬物一馬”之說,一馬就是道,敬馬就是敬道,最後也將寵辱若驚解釋為寵辱道法自然,跟我的觀點相近。但是,莊子在老子之後,老子是否將驚解做敬馬,我存疑。
但我認定寵辱若驚是比寵辱不驚更高的境界,但有寵辱而來,必事出有因,直接以不驚不理會來處理,易埋下禍根。老子所謂“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因此寵辱來時,當警惕,當化解掉。
從寵辱若驚中,也可以看出老子對得失的態度,道德經很少一起提得失,提及之處集中在講“德”,由此可見論“得失”是比較低的境界。道,有無相生禍福相依虛虛實實大盈若衝。人亦是從無到有再到無,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
一些學者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比如畢淑敏說“人生本沒有意義,每個人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而我認為,人生天然具有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經曆。
為什麼無知容易,忘記難;為什麼不取容易,放下難;為什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簡難;為什麼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因為比起原本的無知,要想忘記必先知道;比起原本的不取,要想放下必先拿起;知道、拿起,就是經曆。那麼既然這些是經曆,為何要忘記要放下呢。
《五燈會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重點在於放下,但是理解放下的關隘是“屠刀”。
“反者道之動”,強盛美好到極致就會衰敗醜化。我們隻有覺得這個東西好,對自己有利,才會拿起,但是盛衰循環是自然規律,當東西在我們手上變壞,變得對我們不利,變成屠刀的時候,我們自己卻不一定意識到,就算我們感受到了危機也不一定意識到是自己的執著造成的,這時候之前的好東西,就變成了屠刀。
“慣性”這個詞,用在人身上就是“惰性”,“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我們往往期望磨去鐵棒上生鏽的部分,隻要剩下的部分還能起到想要的作用就繼續用,直到有一天,鐵棒割破了我們的身體,才發現它已經被磨成了一把屠刀。我們在一段感情中受傷,為了最初的甜美而退讓、包容或者發泄、傷害,直到變成了魔鬼或者造就了魔鬼。我們在某種權欲裏迷失,忘記了最初的信念或者信仰,放縱、貪婪、墮落,最後變成了權欲的奴隸,出賣靈魂欲罷不能。
任何成功都會失敗,秦滅六國何等偉業,二世而亡,唐宗宋祖一代人傑,朝代終究會更迭。幾百年若不算長久,恐龍也滅絕了。恐龍的意義是什麼,是存在過,是經曆。我們的經曆,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它們會指引我們未來的路,會刻下我們的印記,會讓我們得到傳承。如果你需要忘記,如果需要放下,你是幸運的,因為你經曆過。
但是惰性讓人難以知行合一,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我認為隻要知行分而論之,都是簡單的,圖書館裏有很多知識,諷語“兩腳書櫥”隻因不會行事,機器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它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隻有知行合一是難的。《傳習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人是知行的媒介,但這媒介是可能是橋梁,也可能是城牆,區別在於橋梁低平上下皆空,下可行水上可行人——而城牆高聳。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