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體係和現在學術體係非常相似,現在中國的大學,要讀博士,必須進行博士論文答辯,最早的博士論文答辯體係就是從佛教裏麵學來的,如果沒有答辯,有些人可能會找別人代寫論文,這怎麼能夠知道這個論文代表他自己的思想呢?一個人有再高的水平都沒用,說出來的話才能代表他的水平,能說清楚就代表他想清楚了,說不清楚就是想不清楚,如果是個啞巴,可以用打手語來比畫,但必須是能表達出來。在漢地,看似很有水平但連個道理都說不通,喜好互相吹捧的這種“裝”的人有很多,但在藏地這樣推崇辯經的地方,濫竽充數的人便很容易被識破。
為什麼說那爛陀這個寺廟在當時代表最高程度的學術自由和繁榮呢?因為那裏辯論的風氣非常興盛,學術非常自由。當時在印度舉行了一場世界級辯論賽,並推出玄奘作為一號種子選手,也就是論主。論主就像現在辯論賽的立論方,大家聽了他的立論後,台下自然會有很多人不服,不服的就上來辯論,輸了就換下一個,再有不服的再上來,最後滿場的人一個個上來後,全都服了,結果玄奘獲得了本次梵語辯論賽最佳辯手,得到了當時印度佛學界的最高榮譽。
玄奘人生最華麗的篇章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印度。可玄奘為什麼大老遠偷逃到印度來實現了他人生的輝煌呢?在當時的唐朝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機會?因為漢傳的佛學界不講這個,講的是資曆。玄奘30多歲的時候就成為全印度最受推崇人物之一,佛學界的學科帶頭人。如果沒有以真理為上,而不講論資排輩的“不裝”的思想交鋒的學術環境,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不裝而身陷囹圄
玄奘滿載榮譽,帶著真經回到大唐。在回國的路上,趕到中亞那些地方,玄奘停留了很長時間,培養了很多粉絲。等到玄奘回國後,唐太宗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玄奘當年是偷逃出國的,沒有得到官方護照,是一個流亡海外的人士,而如今偏偏又獲得了非常崇高的國際聲望,中央政府對他應該是什麼態度呢?雖然唐太宗最後以非常高的禮遇迎接玄奘回國,但玄奘回國時,長安城百萬人迎接他。他的影響之大,顯然又對唐太宗造成了很強的心理陰影。就像現在的北朝鮮,絕對是隻有金正恩一個太陽。唐太宗畢竟是皇帝,皇帝出來身邊圍一堆人,玄奘一個和尚,出來身邊圍那麼多粉絲,可以想象唐太宗心裏其實很不高興。
玄奘回到中國大陸以後,最想幹的是什麼?當然是想到處弘揚真經,光大法門,但這麼一個國際知名的學科帶頭人,竟然我查查沒有一次在中國各地大寺廟講學的經曆。這是怎麼回事?在我看來有三個原因:第一,唐太宗不高興,玄奘培養了一大批粉絲,影響力已經非常大了,再擴大影響的話,豈不是要威脅到偉大領袖唐太宗的領導了?史書記載當時唐太宗多次請玄奘當官,其實用意很明顯,既不讓他當小官,但是也不讓他當有實權的官,其實不承認你是人格獨立的宗教領袖,這當然不合玄奘弘揚佛法的願望,玄奘當然就沒答應。我看書上多說是唐太宗多麼尊重玄奘,其實背後的關係是很微妙的。
第二,更微妙的其實是當時的佛教界對玄奘普遍的排斥。那時的情形就相當於今天中國有這麼多大學,都有很多學科帶頭人、博士、院士,這些人奮鬥很多年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都帶著一批徒子徒孫,可如今來了一個西天回來的和尚,一來就宣稱自己講的是真經,那不就是明擺著說我們評職稱靠的都是偽經?把別人的粉絲都聚到了自己的名下,融不進“裝”的圈子的玄奘著實令當時佛教界寺廟裏的學術帶頭人非常抵觸。
第三,唐太宗非常推崇道教,因為在李唐王氏時出生的人並不高貴,抬高道教正是為了抬高自己。但是中國本土的道教在理論體係又比不過佛教,所以既不能完全摧毀佛教,又不能允許佛教的影響力太大,因此皇帝樂意把一些水平不是很高的和尚捧成學科帶頭人,任命他們當各地佛協主席,他們不會構成威脅,而玄奘這樣雄辯又有魅力的,就隻能既給他些榮譽捧著,又防備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群眾。
直到今天也是差不多,在印度,包括今天的西藏,甚至緬甸、泰國這些地方,會看到佛教的辯論非常發達,學術氛圍相對自由,而漢傳佛教卻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