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1 / 3)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鬥遊戲之一,和中國的圍棋、象棋和日本的將棋同享盛名。一般認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這類遊戲。當時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國際象棋在著法上簡單得多,它們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戰車和大象。在棋盤上,國王和他的維齊(即今天的後)統帥一切。據多數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從印度逐漸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波斯和歐洲。11世紀時盛行於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紐斯很喜歡的一種消遣。

這種遊戲一傳到西方,有個別棋子的名稱和設計便與當時歐洲的封建製度中的社會階層掛上了鉤。王和兵當然沒有改變。大象在印度軍隊中是一種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則由主教替代,主教在當時中世紀教會中頗有權力,而大象在西方戰事中沒有人知道其威力無比。棋史學家列維在敘述第二次普尼克戰爭中漢尼伯曾經在意大利本土上使用獸力作戰。印度棋盤上的武士,變成了馬,世人公認為是騎士製度的一個代表。古戰車變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則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於波斯文‘ruhk‘(戰車的意思)或者是出於意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後,維齊轉而名為後,是中世紀宮廷的主要人物。

15世紀末,國際象棋規則在歐洲起了一個自然而然的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後從依附於王而變成在棋盤上極具威懾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時可以選走兩格,象可以在斜線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夠和車易位。這些變化可以說已經和今日世界上159個國家和地區所開展的國際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這種走法已被當今國際棋聯這個國際象棋世界性組織所屬的500萬注冊棋手所認可。直到進入20世紀時,國際象棋仍被認為是貴族和富有閑人的遊戲。而今天,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使得國際象棋逐漸普及起來。如果說,國際棋聯現有五百萬注冊棋手和數以億計會下國際象棋(據國際棋聯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數字,現全世界大約有三億)的人,那麼,其中除了少數尖子棋手把它作為藝術和終生職業外,其餘都是這種遊戲的愛好者。

的確,在前蘇聯和接過前蘇聯‘國際象棋王國‘旗幟的俄羅斯,國際象棋是國家體育,被奉為‘國棋‘,比足球更受人喜愛。由於國家和群眾的大力推動,在20世紀40年代以來,前蘇聯特級大師們或多或少地控製了世界國際象棋的棋壇,雖然他們的優勢很快受到了英國、美國等西方國際象棋強國的挑戰。

在所有棋盤遊戲中,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遊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於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跳棋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製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隻有日本將棋和中國的圍棋、象棋。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遊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鬥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鬥,是雙方思想和意誌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鬥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尤其是,國際象棋具有古老的和顯眼的曆史。這種遊戲對許多國家數百年來的文化階層間有著連綿不絕的延續性。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千年以前的局麵。這些棋局,迄今尚能引起許多棋手的興趣。或許,未來的讀者們對今天這些美妙的思想產物也會同樣地深感興趣,這才是今人羨古人,後人羨今人呀。

國際象棋起源的傳說

國際象棋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古老而又永遠是生氣勃勃的智力競技究竟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人的發明?這些問題長時期以來吸引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力。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曾經有種種饒有興味的傳說。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是這樣的:在古代印度有一個國王,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難以計數的財富。但是權力和財富最終使他對生活感到厭倦,渴望著有新鮮的刺激。有一天,來了一位老人,他帶著自己發明的國際象棋朝見國玉。國王見了這新奇的玩意非常喜歡,就與老人對弈起來。但是他一下上手,就舍不得放下了,竟留著老人一連下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早上,國王感到非常滿足,就對老人說道:‘你給了我無窮的樂趣。為了獎賞你,我現在決定,你可以從我這兒得到你所要的任何東西。‘

的確,這位國王是如此富有,難道還有什麼要求不能滿足嗎?然而,老人卻慢條斯理地回答道:‘萬能的王啊,您雖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恐怕也滿足不了我的要求。‘

國王不高興了,他皺起了眉頭,嚴肅地說道:‘說,哪怕你要的是半個王國。‘於是,老人說出了自己的要求:‘請國王下令在棋盤的第1一格上放一粒小麥,第二格上放兩粒小麥,第三格上放四粒,第四格上放八粒,就這樣依次每格增加一倍小麥數量,一直到第六十四格為止。‘

‘可憐的人啊,你的要求就這麼一點點嗎?‘

國王不禁笑了起來,他立即命人取一袋小麥來,按照老人的要求數給他,但是一袋小麥很快就完了。國王覺得有點奇怪,就命人再去取一袋來……接著是第三袋、第四袋……小麥堆積如山,但是離第六十四格還遠得很呐。隻見國王的臉色由驚奇逐漸轉為陰沉,最後竟勃然大怒了。原來國庫裏的小麥已經搬空了,卻還隻是數到了棋盤上的第五十格。國王認為老人是在戲弄他,就下令把老人殺了。

其實,老人的話沒有錯,他的要求的確是滿足不了的。根據計算,棋盤上六十四個格子小麥的總數將是一個十九位數,折算為重量,大約是兩千多億噸。而即使是現代,全世界小麥的年產量也不過是數億噸而已。

還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大約兩千年前,在印度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爭,戰爭過後,屍骨成山,血流成河,真是慘不忍睹。一個聰明人眼看這種景象,便塑造了一些形態各異、戴盔披甲的將士作為棋子。他把戰場上的戰鬥再現在棋盤上,終於把孔武善戰、恃強好勝的國王、將軍及婆羅門貴族的興趣吸引、過來。從此,以棋盤上的智力較量,取代了戰場上的血腥廝殺。

這些傳說雖然很有意思,能給人以啟示,但並不能幫助我們追根溯源,找到國際象棋的發明人。實際上,國際象棋也像其他許多遊戲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當人類的力量在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之後尚有富餘時,遊戲便自然產生了。不能說國際象棋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人的發明,而隻能說,它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人類智慧的結晶。

一、國際象棋起源於中國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讚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他說:“隻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曆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