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2 / 3)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裏,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麵,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曆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麵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麵(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曆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曆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隻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麵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沒有始俑作者嗎?天知道!

二、國際象棋的本質

國際象棋是易經哲學思想的某種物化形態。我們應該從兩個不同的層麵來認識國際象棋。

一個是國際象棋的性質。也就是給國際象棋定性,回答國際象棋是什麼的問題?千百年來,人們賦予它各種解釋。國際象棋中國學派對棋的認識抓住它的本質特征——國際象棋是思維藝術。

一個是國際象棋的本質。國際象棋本質上是一種模型。它經曆了由宇宙模型向社會模型的轉變。棋作為文化的特殊現象,它不僅是科學、藝術、競技和遊戲的簡單組合,而且是獨立的複雜現象——有條件的世界模型。它反映人在改造世界中的積極作用,人是考慮到他所認識的邏輯——哲學規律,並依據他所積累的經驗來起作用的。人的思想是棋的真正的靈魂。棋的發展史是由宇宙模型進化到社會模型的發展史。棋最初是宇宙模型,隨著戰爭在社會發展中作用意義的日益增大,棋也由宇宙模型向社會模型發展,這是一個由對抗組成的社會模型,是戰爭、遊戲、競技等因素人格化的綜合,本質上成了舊的人生哲學的反映。

三、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

1924年在法國巴黎宣告成立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簡稱國際棋聯)。總部設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後遷址瑞士的盧塞恩。再搬到瑞士的洛桑。2003年國際棋聯第74屆代表大會決定把總部遷移到希臘的雅典。

目前參加國際棋聯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69個。國際棋聯章程規定,一個國家(或地區)隻能有一個有代表性的組織來參加國際棋聯。在這種條件下,“169個”,是讓許多國際組織羨慕的數字。

國際棋聯設執行委員會、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由秘書處處理日常事物。

國際棋聯設有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另設秘書長一人。現任主席是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總統伊柳姆日諾夫。國際棋聯主席每四年改選一次。

國際棋聯下屬機構有司庫、基金委員會、規劃委員會、分級分組委員會、援助發展中國家委員會、棋局創作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女子委員會、學校教育委員會、技術訓練委員會和新聞出版情報統計委員會等。

國際棋聯把其成員國按各大洲的國際象棋開展情況並考慮棋手實力水平,分成15個大區。其中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中國是獨立大區。每個大區都設有主席,副主席等。

國際棋聯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各種世界重大比賽和在國際棋聯注冊的各種邀請賽、公開賽等,研究製訂和修訂國際象棋規則和各種比賽的競賽規程、棋手國際稱號條例、等級分條例以及授予棋手和裁判國際稱號、計算和公布棋手等級分等。

甚至直到二十世紀初,國際象棋在世界的許多地方,還是貴族和富有閑人的遊戲。十月革命後,在蘇聯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國際象棋才逐漸普及開來。所以除了與世界各個方麵的溝通聯係之外,國際棋聯也肩負在世界上,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普及國際象棋的艱巨任務。

如今的國際棋聯有那麼一點象聯合國:一方麵是權威,另一方麵是困惑。

四、世界冠軍賽及其影響

每年國際棋聯組織的各種世界重大比賽和在國際棋聯注冊的各種邀請賽、公開賽等有上千起。這其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世界冠軍賽。

從1886年到1946年一共產生了五位男子世界冠軍。他們是斯坦尼茨(1886-1894)、拉斯克(1894-1921)、卡帕布蘭卡(1921-1927)、阿廖欣(1927-1935,1937-1946)和尤偉(1935-1937)。雖然國際棋聯1924年就成立了,但是1946年以前的男子世界冠軍賽都和國際棋聯無關。1927年阿廖欣從卡帕布蘭卡手中奪走世界冠軍的比賽,國際棋聯就無所作為。第一位世界冠軍斯坦尼茨,先是自封世界冠軍,後來由美國曼哈頓國際象棋俱樂部組織斯坦尼茨(代表美洲)和代表歐洲的楚凱爾托特舉行20局的對抗賽,勝者就是世界冠軍。比賽的公平性大概不成問題,有俱樂部的專門委員會十分仔細地研究了比賽的所有細節問題。但是,由於缺乏國際組織的管理,這些世界冠軍竟然都沒有衛冕的義務。隻要有錢,而且世界冠軍願意的話,誰都可以去挑戰世界冠軍。有些挑戰近乎笑話。不過,這是國際象棋發展過程中的曆史。國際棋聯一直承認這段曆史,盡管嚴格說來,這五位世界冠軍的合法性多少有一點疑問。

1946年國際棋聯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當時的世界冠軍阿廖欣突然逝世的天賜良機,開始接管世界冠軍賽的主辦權。從此男子世界冠軍賽才逐漸走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