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習書練劍(1)(3 / 3)

媽!小李白一聲呼喊。

哎!李媽從廚房裏應聲走了出來,手裏端著一大碗綠豆湯。她撫摸著兒子滴汗的前額,慈愛地說:看把我娃熱的,來,先喝碗綠豆湯,消消暑,解解渴。

小李白接過來喝了一大口,甜甜的,涼涼的,可口極了。他邊喝邊問:爹爹回來沒有?

李媽回答:你爹爹生意忙,要晚上才回來。

長有一臉絡腮胡子的中年長工老田頭從田間働草歸來。他摘掉頭上的草帽,撲打著滿身的塵土。李媽忙把早斡準備好的銅盆裏的熱水與麵巾遞了過去。老田頭站在屋簷下接過來說:有勞了,我自己來吧!

李家的農活主要靠老田頭長年操勞。李媽和小李白有時去搭個幫手。主仆關係十分融洽。小李白也很喜歡這個勤勞憨厚,兩手長滿厚繭的老田叔。在田間的守望號棚和晚間的長工屋中,小李白老要鬧著老田叔給他講總也講不完的故事,和總也唱不完的民歌。少年李白從民間的口頭文學中汲取了養料,隊而開啟了他的文學的大門。老田頭是一個不識字的民間文學家。他永遠也回答不完小李白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一連串的為啥為啥?老田頭講完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後,小李白就凝望著夜空中閃爍著星光的銀河說:牛郎織女還在天上嗎?他們的一雙兒女早就長大了吧?老田頭講完了孟薑女的故事後,小李白流著眼淚發問:萬裏長城在哪裏?秦始皇為什麼那麼壞?我能去看一看長城嗎?老田頭為小李白唱民歌:高高山上—樹槐,手把欄杆望郎來。娘問女兒望啥子?我望槐花兒時開。小李白覺得很好聽,就又發問:那個女兒為啥要望郎來?她為啥要對娘扯謊說白?老田頭裂開大嘴微笑著回答:你還小,這些事兒等你長大後就明白了。小李白因此就希望囟己快快地長大成人,然後就去探尋民歌中的秘密。

三個人在堂屋裏,圍著一張八仙桌吃中飯。主食是自產的大米,副食是塘裏日養的大鯉魚和自種的大青菜。小李白不停地給媽媽和老田叔夾魚肉,自己卻盡量多吃大青菜。

老田頭說:少爺,你咋不吃魚肉呀?

小李白說:我怕魚刺卡著了。

老田頭搖了搖頭說:你怕是在學孔融讓梨吧?

小李白心想:我就是要學孔融讓梨。老田叔咋知曉我的心思呢?嘴上卻說:老田叔你天天下地幹重活太辛苦了,應該多吃點魚肉才有力氣犁田打耙。

耳聽著兒子真誠謙讓的話,李媽十分高興。她覺得兒子慢慢地懂事了,再不是一個貪玩逃學的小頑童了。她不由得想起了那個鐵棒磨針的故事,便又啟示道:白兒,你還記得去年夏天,你在小溪邊碰到的那個磨鐵棒的老婆婆嗎?

記得,記得!小李白皺起了濃眉,思緒回到了去年前那些個逃學偷懶的日子……

小李白從小天資聰慧,記憶力特強,但卻貪玩,不好學。他認為一家四口人(他把老田叔也當作了家裏人)隻他一個人上學,太不公平了。書本上那些子曰詩雲天天讀,天天背,太單調太乏味了,哪個字認不好講不來還要挨楊老師的打,太不劃算了。書本那麼厚那麼多,啥時候才讀得完背誦得完呀?真是太難太難了。因此就隔三差五地逃學,一個人跑到河邊去釣魚,上樹去掏鳥窩,挨到放學時才間家。父母發現後,狠狠地教訓他,他也不聽。有一天,他又一次逃學,一個人悠哉遊哉地閑逛到一條小溪邊上。他發現溪邊有不少鮮豔的野花,溪裏有不少可愛的小蝌蚪,便一會兒采花,一會兒捉蝌蚪地玩耍了起來。不知過了多久,他聽到了一陣霍霍的響聲。抬頭一望,隻見小溪上遊有一個白發的老婆婆在那裏磨著什麼。

他便好奇地沿著溪邊的小路走了過去。隻見老婆婆手拿一根長長的鐵棒,沾著溪水在腳邊的一個磨刀石上認真地磨礪。霍霍的磨擦聲不斷響起。小李白見老婆婆有些麵熟,一時又想不起來,便好奇地發問:老婆婆,你磨它作啥呀?老婆婆望了小李白一眼後緩慢地回答:阿彌陀佛,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使用呢。小李白把濃眉一皺,舌頭一伸,很不理解地說:喲!那要用多少功夫?磨到什麼時候呀?老婆笑了笑說:不要緊,我今天磨,明天磨,後天磨,天天長磨不斷,功到自然成:鐵棒就會由粗變細,由長變短。這就叫,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繡花針嘛!啊!小李白腦中猛然一個閃亮,像是開了一扇天窗,突然悟出了什麼。相比之下,自己讀書怕難,甚至逃學,這就遠遠不如這個白發婆婆了。他十分敬重地又看了一眼老婆婆,當即心事重重地向學館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