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習書練劍(3)(2 / 2)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慧禪師見李白天資聰穎,而且好學不倦,就打從心眼裏喜歡上了這個弟子。他除了教授李白劍術與學術外,也不時與李白談一些佛經禪理。李白采取的是拾到籃子裏都是菜的信條,凡是知識他都認真學,並作到學而時習之,因此,就給他日後的尋仙出壯思想在腦海深處紮下了根子。

每天拂曉,熹微的晨光剛剛照臨七層寺塔的塔頂,悠揚的鍾聲就咣——咣——咣——地敲響了。寺裏僧眾照例在廣慧禪師的率領下齊聚在大雄寶殿的如來佛像前,手敲法器跪拜如儀地誦念經文。與此同時,李白一個人則手持龍泉寶劍在山門前的小平台上進行操練。他左旋右轉,前擊後衛,越練越快,快到隻見團團白光閃耀,不見了人影。滾熱的汗珠像珍珠樣不停地滾落;不說是炎炎夏日,就是數九隆冬,周圍是一片冰天雪地,李白也要練得揮汗如雨。

每天夜晚,在皎潔的月光下或是如磐的夜色中,隨著咚——咚——咚——的暮鼓聲聲敲響,李白就合上桌上的本,一人持劍來到寺後的一棵形如盤龍的占鬆下進行夜練。廣慧禪師在做完了夜課後,定會前來進行指點,並不時地接過龍泉劍來以身示範。師徒倆,一個教的認真,一個學的刻苦。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到達了二更或三更。而且,在師父走了之後,李白還餘興末盡,又練很久方去安寢。

功夫不負苦心人。隨著夏去秋來與冬至春回,李白的劍術大有長進。他與寺裏學劍的和尚對擊,往往很難找到對手。開始時是一對一地拚殺,以後漸漸達到一對二或一對三,都是李白取得勝利。廣慧禪師見弟子如此長進,愈發對他喜愛有加了。

李白生性好動,他利用空閑時間遊遍了大匡山的山山嶺嶺;並且趁師父去峨眉山雲遊的機會還到更西麵的戴天山長春觀,拜會了久巳聞名的老道長長春真人。長春真人見李白求知若渴,與其進行了徹夜長談,教給了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經》等典籍;還教給了采藥煉丹,強身固木的知識。就在長春觀裏,他還認識和結交了在觀裏修身煉道的兩個道家朋友:吳筠和元丹丘。這兩個人對李白以後的成長與長安之行,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白從長春觀回到大明寺後,腦海中深深地留下:了道家思想。其原因之一就是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名耳,是李白的同姓人,也是李唐王朝的同姓人。道教在當時被奉為國教,李耳還被封為了太上玄元皇帝,也與李姓皇帝的特別尊崇有關。

兩年後的春天,李白已十七歲了,他又一次去長春觀拜汸長畚真人時,不巧得很,長春真人已外出雲遊了。於是,他悵然若失地寫出了一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五言律詩:

犬吠深水中,桃花帶露農。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此詩是現存李白詩集中寫作時間最早的一首。他將此詩呈與師父指教,廣慧禪師讀後大喜地說,此詩意境空靈,描繪了一幅深山的野景,形象鮮明。以一斑可以窺全豹。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孺子大有詩才也。

李白受到了鼓舞,當即有些臉紅地問道:弟子乃絨毛鴨子初下河,各方麵都稚嫩得很。清問師父,要寫好詩,有何竅道可循?

廣慧想了想說:阿彌陀佛,為師贈你十二個大字:“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拜萬人師!”書讀得多,從前人典籍中能觸類旁通;路走得遠,才能休察社會與民風民情,不斷地取得詩的素材;拜萬人師,才能轉益多師,兼收並蓄,多財善賈而長袖善舞!